作者:魯卡·馬里安·斯卡蘭提諾 國際哲學學會聯合會主席:危機是文明互鑒的機會而非強化偏見的借口 國際哲學學會聯合會主席(2018年至今),2008年至2018年擔任國際哲學學會聯合會秘書長,2005年至今擔任《第歐根尼》(Diogenes)雜志主編,代表作有《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等。 窗外,米蘭古老市中心的街道冷冷清清。與千百萬人一樣,我們處于完全封城之下。我們很難回憶起曾經經歷過這樣一份寂靜,尤其是在這初春時節(jié)忙碌的日子里。眺望窗外已成為一種催眠式體驗。每隔一刻鐘左右,我們會瞥見遠處有一個行人走過。而我們能聽到的唯一的城市噪音,是附近大街上循環(huán)往復的空蕩蕩的電車,以及疾馳而過的救護車。 我和老伴兒都明白,幾周來,我們與全世界億萬人有著共同的命運:宅在家里。這種情況從來沒有發(fā)生過,我們得學會適應它。最初,我們主要關心的是把日常生活安排得可以接受。作為學者,我們相對幸運一些。雖然限足在家,我們每天仍然能夠閱讀寫作,與其他城市和國家的同行通信。然而,隨著封城一再延期,最初的恐懼逐漸消退,我們得以對新“常態(tài)”生活進行反思。我們忽然意識到,隔離未必是我們最初懼怕的一種孤獨狀態(tài)。當數億人同時身體力行時,保持社交距離就成為喚醒我們同屬人類這一感覺的共同體驗。自疫情大流行以來,我們與親朋好友以及各地同行之間互發(fā)的短信、視頻聊天和留言,彰顯了一系列共同的感知和情感:無論身處湖北、新澤西、倫巴第、巴黎還是阿根廷,我們都帶著同樣的驚異生活在當下的狀態(tài)之中。相比于以往的“常態(tài)”生活時期,此時此刻我們的目光更為一致。 諸多跡象表明,非同凡響的事情正在發(fā)生。大自然正以一種不為我們熟悉的方式在城市中蘇醒。青草正從歐洲古老城市路面的鵝卵石石縫間冒出;鮮花在廣場上綻放;市區(qū)內未曾有過的寂靜、人類體味的淡遠,讓野豬、野鴨、野鹿甚至野狼興奮地闖入信步。除了環(huán)境的明顯變化外,我們還感知到內心的變化。在圍繞疫情的無數分析、探討、數據和評論之外,一種強烈的人類共性意識油然而生。 未來幾年,我們將清晰地回憶起這段隔離的日子,與他人攀談時還把這當作共同的話題?!皩α?,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你怎么樣???”我們清楚,這類問題指向一種集體體驗,很可能會成為我們談話的常見內容,即便我們與對方素昧平生、相隔萬里。 在很大程度上,這可能是一種存在主義的危機應對方法,但它有助于我們想象社會互動和全球互動是怎樣被影響的。幾乎毫無例外地,普通百姓和國家領導人都會愈發(fā)感知到世界的現實關聯性。較之宏觀經濟、文化和環(huán)境問題,健康危機更有說服力,更可能引發(fā)我們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來一次深刻的改變。簡言之,人們越來越難以相信地球另一邊發(fā)生的事情會與我們沒有直接的關聯。如果我們把危機看作是一個進一步了解其他文明的機會,而不是又一個強化現有偏見與成見的借口,那么我們可以從這場危機中學到很多?;蛟S,對病毒的恐懼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的文化和社會復雜性。 疫情還給我們的觀念帶來了另外一個重要變化:人們變得更富有群體意識,這是當前實行保持社交距離產生的一個副產品。數億人宅在家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團結感。但我們也可能開始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生活方式。社會隔離現象在人類歷史上曾屢見不鮮。幾千年來,人類社會面臨流行病、侵略、瘟疫、劫掠和破壞的威脅。今天,很多地方仍然處于這些威脅之下。疫情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思自己的歷史位置的機會。這場疫情在我們眼里震古駭今,而我們祖先卻經歷得多了;我們已經忘記,我們的生活方式既不是堅不可摧,也不是不可避免的?,F代性使我們自詡為人類史上的特權一代,而此次疫情則是一個強烈的提醒:我們不是。 可以預見,疫情將促使人類轉變對全球性問題的看法,如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社會不平等。我們對地球的關愛現在已經是一項重要的國際日程,而疫情引發(fā)的情感效應很可能會再次推高我們這一關愛。當我們告訴孩子們,包括那些在消費社會的溫室中長大的孩子們,要減少廢棄物,以免對世界上的其他孩子造成未曾料想的后果時,他們可能會比我們更深切地體味到這一要求的意義。 這是否意味著國際合作將變得更為順暢、爭議更少?很可能不會。但疫情也暴露出了另一個怪象:孤立主義作為一種政治立場沒有價值。任何國家、民族或帝國都不能假裝自己可以不受外界行為后果的影響;任何國家、民族或帝國再也不能假裝自己的行為不會影響到外界。雖然我們不期望疫情效應會使現實政策發(fā)生重大改變,但我們至少可以在短期內做出現實的預測:整個世界將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的日常行為和社會行為可以影響全球。我們將更愿意承認我們的生活方式不再可持續(xù)。 我們在過去幾周所做的努力(同意一大段時間在家隔離)還可能使我們對改變日常習慣不再抵觸。也許不經意間,我們很快就會發(fā)現,對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前我們以為難以割舍的一些行為,我們是能夠欣然放棄的。我們甚至可能意識到,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的人類同伴,都有著共同的感受。 (本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協調供稿,王靈桂統(tǒng)籌,王文娥翻譯) 《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27日 12版) |
相關閱讀:
- [04-27] 一季度普惠型小微企業(yè)貸款“量增價降” 中小微企業(yè)“獲得感”提升
- [04-27] 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發(fā)布:普惠金融稅收優(yōu)惠政策實施期限延長四年
- [04-27]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在抗擊疫情中展現中國精神
- [04-27] 張葉良:65級臺階見證天地英雄氣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