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間特殊的教室,既不在學校里,也沒有專業(yè)教師。四個傈僳族的孩子小的8歲,大的10歲,已經(jīng)是學齡兒童,但都沒有去學校上學。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叢崗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主任 施金生:曾經(jīng)在山里面與社會隔絕,他們怕生怕人,我們想方設法把他們弄進學校來了一天,(他們)不吃不喝不和任何人說話。最后做出一個決定就是,把這特殊的四戶,召集到一個地方,找一個當?shù)氐睦圩逵型娜藖斫逃麄儭?/p>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叢崗村村委會主任 施忠相:這個地方就是他們以前住的地方,竹籬笆做的地板。然后四面的合圍都是竹片還有這個竹籬笆,冬天就會透風進來,夏天蚊蟲也會進來。然后人睡覺的時候,就在這個地方,靠外面這個地方打地鋪。把床鋪在這里,然后一家人大大小小的,老人和小孩全部都睡在這個地方。 高黎貢山腳下,怒江大峽谷末端,樓群嶄新處,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叢崗村。2017年12月, 67戶445位傈僳族同胞被安置到這里。過去,他們世代與森林相伴,在高黎貢山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如今,他們住進了舒適的新居,用上了家用電器,過上了新的生活。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叢崗村黨支部書記 錢占東:有個老百姓還跟我開玩笑,他說老大,就差點肉了,差點肉我們就可以下鍋了,我們還開玩笑,就是說國家對咱們的政策特別好。 “兩不愁三保障”,搬到叢崗村的這些傈僳族同胞,不再為吃穿問題發(fā)愁,住房安全和基本醫(yī)療保障也沒的說。唯一犯難的,就是個別人家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村里不是沒有正規(guī)學校。這所漂亮的叢崗小學,就是專門為搬遷移民而建,用漢語、傈僳語雙語教學,既要教學生慢慢學會普通話,還要教傈僳族學生看懂會寫本民族文字。 擺脫貧困,并不僅僅需要物質(zhì)生活的改善,也需要精神世界的豐富。一個沒有文化的人,注定不能拔掉窮根,改變命運。 讓下一代受教育, 就是為了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叢崗村四個不愿意進學校的孩子,成為全村人的心病。為了這四個怕見生人的孩子,村里不得不另辟一間教室,讓他們有一個熟悉適應的過程。這事兒看似不大,但意義不小。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叢崗小學校長 張立中:首先是給他玩游戲,然后差不多了,就給他上一點簡單的文化課。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叢崗村村民 施云富:我們教他一兩遍,然后看看他們好像沒有興趣的時候,就用那些平板電腦來,他們就玩一下游戲,那么玩完游戲之后,開始又再教兩遍,每天都會這么做。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叢崗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主任 施金生:和我們的夢想只差一點點了,下一步我們最后的夢想就把他送進我們這個學校里面。 叢崗小學和學生的家之間只有一墻之隔,但村里和學校決定針對所有學生實行住宿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融入讀書學習的環(huán)境,在義務教育階段不落后于別處的孩子。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叢崗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主任 施金生:為了方便更好地教育,更好地幫他們補功課,更好地管理,把山里的風俗習慣改掉,所以一定要讓他來住校。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叢崗小學校長 張立中:當時都是免費的,包括他們的行李,我們都是學校給他們買了以后,在學校里面居住。讓孩子進得來,留得住,還學得好。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叢崗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主任 施金生:這一所小學是我們下一代的希望,我們是非常有感受的,因為我們出去外面辦公出去開會的時候,我們叢崗村2596人沒有一位在保山單位上班。所以說我們一定要認真落實抓到每一位學生,一定要好好地讀書,讀書出去了,才有希望。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叢崗村村民 和鄧波:以前我們都上不了學,搬到這里以后,你們都能上學了。希望以后你們努力學習。 脫貧攻堅越到最后,遇到的情況往往也越特殊,解決起來的難度也越大。這就更需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不能讓孩子因為遠離知識而無力,不能讓成年人因為缺乏技能而無助,不能讓老年人因為缺乏保障而無奈。精準扶貧必須讓每一個人都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