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公仆谷文昌,精神多像木麻黃,一生貢獻給人類,生態(tài)海島播綠人……” 日前,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在東山縣開幕,子活動“中國東山島”全國攝影大展啟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東山歌冊再度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攝影家的聚焦。在東山縣銅陵鎮(zhèn)的孫氏大厝內,十余名婦女手執(zhí)冊子,用方言動情演唱著。曲音裊裊婉轉,唱腔拖曳流暢,引人駐足。她們所吟唱的,正是新編的東山歌冊《木麻黃——文昌樹》。 歌冊“七言成句,句句成詩,唱之如歌”,是東山縣特有的曲藝。新時代的演唱者們,將谷文昌在東山的功績編成歌冊,讓古老的歌聲唱出嶄新的曲調。 口口相傳 海島風味 東山歌冊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麗卿演唱歌冊。肖國和 攝 東山歌冊起源于廣東潮汕地區(qū)的潮州歌冊。據(jù)東山縣圖書館館長、研究館員游明元介紹,歌冊由潮汕傳入的具體時間尚有爭議,相傳明朝初年,銅山(東山島舊名)就已成為南來北往的商船經(jīng)常停泊的港口,時間一長,以吟詠和即興詠唱為表演形式的潮州歌冊便隨著商船來到了蝶島,其曲調在民間歌手的演唱中不斷嬗變,融入南音等音樂的元素,漸漸成為別具地方特色的東山歌冊。 舊時,東山歌冊主要在婦女中流傳甚廣,被認為是婦女生活的教科書。通過聽唱歌冊,東山女性認識歷史、了解社會、增長知識,學做人、知善惡、識禮儀等,一代代足不出戶的婦女就靠著口口相傳的歌冊故事,滋養(yǎng)貧瘠的精神世界。 民間搜集的老歌冊。受訪者供圖 “歌冊曲調悠揚,歌文通俗明快,易唱易讀,朗朗上口,深受廣大東山婦女喜愛?!庇蚊髟榻B,“男人出海捕魚去了,女人就會在‘月上柳梢頭’之時,三五成群圍坐一起,一邊織網(wǎng)、捻線,一邊聆聽、吟唱獨具海島風味的歌冊?!?/p> 80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歌冊(東山歌冊)代表性傳承人、“老歌星”蔡婉香,回憶起年輕時唱歌冊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懊刻煲鼓唤蹬R,島上歌冊場盛行,到處一片歌冊聲。左鄰右舍、男女老少不約而至,屋里屋外甚至能圍坐著三五十人。在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下,與姐妹們一起唱歌冊,一人唱一個多小時,一直唱到半夜后。”她說,聽歌冊與聽故事一樣,讓許多人上癮。 幾成絕響 熬過寒冬 東山縣街頭,婦女圍坐一起一邊做農活,一邊吟唱歌冊。受訪者供圖 解放后至上世紀60年代,是東山歌冊第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尤其是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后,東山縣文化部門更加重視對民俗文藝的扶持,組織群眾唱歌冊、聽歌冊。1963年,東山全縣建有近百個歌冊場。此外,新歌冊《紅珊瑚》《紅燈記》《南海長城》《白毛女》等作品也應運而生。 然而,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和社會變遷,輝煌一時的東山歌冊此后遭遇重挫,幾成絕響。尤其在“文革”時期,歌冊被打成“四舊”,歌冊唱本被大量焚毀,致使原版留存極少。老“歌手”大都視書如命,常把歌冊唱本作為隨葬品,加上唱歌冊“傳內不傳外、傳女不傳男”等規(guī)矩,歌冊的保護和發(fā)掘工作陷入停滯。 “當時,誰唱歌冊就要做檢查。我冒著被戴上‘牛鬼蛇神’黑帽的風險,偷偷藏下了五本心愛的歌冊?!辈掏裣阏f,隨著大批老“歌手”去世,唱歌冊活動也大為減少,“幾乎有近二十年的時間,左鄰右舍再也沒響起悠揚的閩南小調,百余家歌冊場也消失了”。 進入上世紀80年代,歌冊才重新回到東山百姓的生活中。盡管各種文藝形式已呈“百花”齊放之勢,蔡婉香等人仍堅持傳唱歌冊,并在演唱技巧上融入創(chuàng)新,結合東山風土人情繼續(xù)創(chuàng)作新作品,伴著歌冊走過了艱難的傳承歲月。 新創(chuàng)歌冊 唱響東山 東山歌冊傳習所的演唱者在東山風動石景區(qū)演唱歌冊。受訪者供圖 進入新世紀,東山歌冊這朵閩南地方曲藝奇葩獲得了各級政府、文化部門的關愛,再展風采。 2006年,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次年7月,蔡婉香被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東山歌冊代表性傳承人。 為了弘揚這一寶貴的中國歷史傳統(tǒng)文化藝術,東山縣將歌冊列為地方曲藝重點保護項目,組織人員搜集整理歌冊唱本和流散于社會的口頭作品。在繼承、弘揚傳統(tǒng)曲目的同時,“老歌新唱”成為東山發(fā)展歌冊藝術的主要方向。“我們不僅要保留歷史傳統(tǒng)劇本的傳唱風味,更要注重新編現(xiàn)代歌冊的創(chuàng)新、傳承,并結合黨和政府各時期中心工作,以歌冊的形式進行編制,使上級的精神更容易傳達給群眾,在廣泛傳唱的同時達到宣教、動員的效果?!眹壹壏沁z項目東山歌冊代表性傳承人黃春慧說。 現(xiàn)代的東山歌冊,在唱的基礎上加入了肢體動作表演形式。受訪者供圖 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優(yōu)秀的新歌冊層出不窮。2014年,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林如東編撰了一曲通俗易懂的歌冊《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漳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沈舜友先后創(chuàng)作出版了長達25萬字的東山歌冊《玉二媽傳奇(上、下集)》和30多萬字的《黃道周(上、下集)》等作品。2018年,在谷文昌誕辰103周年之際,沈舜友深入鎮(zhèn)村基層采風,搜集整理谷文昌1958年至1963年帶領東山干部群眾根治風沙造福一方的感人故事素材,經(jīng)過3個多月的努力,創(chuàng)作出《木麻黃——文昌樹》《谷文昌:陣陣飯香番薯宴》等合計近一萬字的七言詩句歌冊,將谷公的功績和東山人民的感懷永遠鐫刻在歌冊唱本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歌冊已成為東山精神文明建設的活躍載體,我們活用非遺,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潤人們的心田?!庇蚊髟f。 東山縣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音樂)之鄉(xiāng)”,良好的文化藝術氛圍為東山歌冊的傳唱和傳承奠定了文化基礎。在東山縣委宣傳部、文明辦、圖書館等部門的組織下,東山文藝工作者和歌冊傳承人編創(chuàng)了《祖訓家風》《道德·楷?!贰稏|山十八景》《頌勞?!贰峨p擁共建》等30多本新歌冊,它們弘揚谷文昌精神,歌唱魅力新東山,在群眾中逐漸傳唱開來。 黃春慧(右四)時常參加歌冊進校園活動。受訪者供圖 東山縣文化部門還組織全縣城鎮(zhèn)、農村、漁區(qū)的民間老藝人開展帶頭演唱東山歌冊,做好傳、幫、帶,培養(yǎng)了一批年輕的歌手。東山歌冊的傳承人還挑選了一批適合學生的歌冊,編成校本課程用于教學,定期走進學校,教中小學生們唱歌冊。2015年,東山歌冊已在東山縣大部分學校普及。 “東山歌冊屬于民間文化,接地氣、講實用,具有生命力和傳播力。它通過詩歌曲藝的領域把主流價值觀融入民眾生活中,對提升民眾的文化素質、品德修養(yǎng)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游明元說。 東山歌冊的傳承人受邀參加曲目表演和學術交流。受訪者供圖 如今,東山縣現(xiàn)有歌冊傳習中心7個,經(jīng)常參與和組織傳唱活動的有150多人。東山歌冊還常到廣東潮汕地區(qū)進行學術交流,甚至走出國門在新加坡等地一展閩南文化瑰寶的風采。如今,喜歡歌冊的聽眾越來越多,還有許多人慕名來到東山學唱歌冊。“傳承,不一定只在東山,只要喜歡歌冊的人,都可以是東山歌冊的傳承人?!辈掏裣阏f道。(本網(wǎng)記者 陳惠華) |
東山歌冊起源于廣東潮汕地區(qū)的潮州歌冊。相傳明朝初年,東山島就已成為南來北往的商船經(jīng)常停泊的港口,時間一長,以吟詠和即興詠唱為表演形式的潮州歌冊便隨著商船來到了蝶島,其曲調融入南音等音樂的元素,漸漸成為別具地方特色的東山歌冊。舊時,東山歌冊主要在婦女中流傳甚廣,被認為是婦女生活的教科書。
進入新世紀,東山歌冊被列為重點保護項目。東山縣組織人員搜集整理歌冊唱本和流散于社會的口頭作品,在繼承、弘揚傳統(tǒng)曲目的同時,結合黨和政府各時期中心工作,在廣泛傳唱的同時達到宣教、動員的效果。東山縣還組織全縣老藝人帶頭演唱歌冊,做好傳、幫、帶,培養(yǎng)了一批年輕的歌手,并挑選適合學生的歌冊編成校本課程用于教學,定期走進學校,教中小學生們唱歌冊。如今,喜歡歌冊的聽眾越來越多,還有許多人慕名來到東山學唱歌冊。
“傳承,不一定只在東山,只要喜歡歌冊的人,都可以是東山歌冊的傳承人。” ——蔡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