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舞臺表演藝術。 中國戲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歷經(jīng)秦漢俳優(yōu)、百戲,隋唐歌舞戲和參軍戲,宋元南戲、雜劇,明清傳奇的發(fā)展,最終形成唱、念、做、打為一體的表演藝術,與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并稱世界三大古老戲劇。 福建博物院舉辦此展覽,旨在通過文物展示、視聽演繹,讓觀眾領略戲曲魅力,并參與到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保護、傳承、弘揚的行列,延續(xù)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血脈。 第一部分《歷史溯源》講述福建戲曲的形成發(fā)展。福建復雜的方言土語,迥異的民風習俗,獨特的地方音樂和民間小調(diào),與傳入福建的外來戲曲文化藝術結合,形成了千姿百態(tài)的福建地方戲曲。 商印紋硬陶鼓形器(閩侯縣黃土侖出土) 第二部分《劇苑精萃》展示現(xiàn)存的福建戲曲經(jīng)典劇種。福建存活宋元明清、近現(xiàn)代的各種劇種30多個,展覽挑選其中莆仙戲、梨園戲、四平戲、閩西漢劇、閩劇、高甲戲、薌?。ǜ枳袘颍┢邆€經(jīng)典劇種,按劇種的發(fā)展時間先后為序,介紹其歷史發(fā)展和藝術特征。 照片——楊源四平戲現(xiàn)在好保存著多樣臉譜 閩西漢劇臉譜: (1)趙匡胤(2)包公(3)焦贊(4)鐘離春 1948年末,閩南都馬劇團到臺灣演出,不久,海峽阻隔,都馬劇團從此留在臺灣。都馬劇團擅長演唱的“雜碎調(diào)”一時風靡全臺灣,激發(fā)了臺灣歌仔戲新的生命活力。 第三部分《巧趣偶戲》介紹福建多樣的木偶戲,包括提線木偶戲、布袋木偶戲、鐵枝木偶戲三個小單元,這三種木偶戲并稱“福建木偶三絕”。神奇絕妙的木偶表演技藝為福建贏得了“木偶之鄉(xiāng)”的聲譽。 圖版——提線木偶提線分布圖(十六線) 頭釘線(二條)、胸前線(一條)、背脊線(一條)、手指線(二條手掌線(二條)、手腕線(二條)、手肘線(二條)、手肱線(二條)、腳線(二條)。 照片:黃奕缺 黃奕缺(1928—2007年),中國一級演員,提線木偶表演和木偶頭雕刻藝術大師,在中國和國際上獲得多個獎項,被譽為“國際木偶大師”。 江加走(1871—1954年),中國木偶制作藝術家。泉州人,原名江長青,出身于木偶頭雕刻世家,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根據(jù)不同類型人物特征塑造偶人頭像,創(chuàng)作各具性格的形象280多種,約1萬余件。其作品風格獨特,形象生動傳神,在國際享有很高聲譽。 第四部分《梨園新歌》展示自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福建戲曲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以及近年來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福建戲曲的搶救、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工作。 閩劇名角鄭亦奏指導年輕演員 高甲戲著名女丑柯賢溪給弟子做示范 薌劇年輕學員練功 展覽配套有戲曲多媒體系統(tǒng),為觀眾提供了經(jīng)典劇種劇目的聲像視頻欣賞、劇種背景延伸介紹,以及臉譜連連看、劇種你唱我猜、木偶戲互動等戲曲小游戲供觀眾參與,同時定期邀請各大劇團前來演出。使得觀眾不僅可以從陳列的戲服、樂器、樂譜、道具、照片等實體文物觀賞到福建戲曲的魅力,更通過戲曲視頻、音頻、動畫、圖片等媒體的組合應用,讓觀眾如臨其境,享受戲曲視覺和聽覺的豐富盛宴,獲得不一樣的參觀感官體驗。 我們希望通過本展覽能讓觀眾更多關注福建戲曲,領略福建戲曲魅力,并參與到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保護、傳承、弘揚的行列中來,延續(xù)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血脈。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