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注意調查研究,掌握部隊思想情況。調查研究是了解實際情況,集中民意,發(fā)揚民主,科學決策的基礎和前提。毛澤東特別注意了解部隊廣大基層指戰(zhàn)員的思想狀況。第五次反“圍剿”以來,毛澤東本人就反對李德那一套所謂正規(guī)軍作戰(zhàn)的軍事指揮思想。他也從戰(zhàn)事步步失利所接觸的紅軍干部戰(zhàn)士那里,了解到從紅軍高級指揮員到連隊戰(zhàn)士對李德瞎指揮的批評。正確代表最廣大群眾的心聲和根本利益,正是民主的核心和關鍵所在。這是開好遵義會議的群眾基礎。
再次,據(jù)理力爭,贏得最大的理解與支持。毛澤東不但作別人思想工作,動員他們起來反對錯誤的軍事指揮,自己更是以身作則,挺身而出,用實際行動表明自己鮮明的觀點和主張。
問:可否結合具體例子談一下?
張:具體表現(xiàn)在遵義會議前的湖南通道會議、貴州黎平會議和甕安的猴場會議等三次重要的會議上。在這三次會議上,毛澤東都旗幟鮮明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堅決反對錯誤的軍事指揮。1934年12月11日中央紅軍占領湖南通道縣城,12日中革軍委在這里緊急召開臨時會議,吸收毛澤東同志參加,討論進軍方向問題。在會議上,毛澤東反對李德到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主張,因為此時蔣介石已在紅軍前往湘西的路上布下重兵。毛澤東主張避實就虛,轉兵敵人兵力薄弱的貴州。經過激烈爭論,大多數(shù)與會人員尤其是周恩來同意并采納了毛澤東的意見。紅軍于12月15日攻占貴州黎平縣城,18日召開政治局會議。會上毛澤東反對李德、博古提出進入黔東的意見,主張深入貴州腹地,到黔北遵義一帶創(chuàng)建新的川黔邊根據(jù)地,再次得到與會同志的贊成;1935年1月1日,中央在甕安縣猴場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否決了李德、博古仍想返入湘西的意圖,同意毛澤東等人的主張,執(zhí)行黎平會議決議,立即北進搶渡烏江天險,占領遵義城等。
李德的意見屢遭否決,十分惱怒。通道會議上,李德因為自己的意見被否決而提前離開會場。黎平會議時,李德因病沒有參加會議,但托人把他的進軍黔東、進而進入湘西會合紅二、紅六軍團的意見帶到了會上。據(jù)周恩來的警衛(wèi)員范金標回憶,會后周恩來把黎平會議決議的譯文給李德看。李德大怒,還質問周恩來,兩人用英文對吵起來。周恩來也十分氣憤,用手一拍桌子,桌上的馬燈被震得跳動起來,燈也熄滅了。在猴場會議上,還決定今后軍委的作戰(zhàn)方針等軍事決定,必須向政治局會議報告。這實際上取消了李德以往獨斷專行的軍事指揮權。還要指出的是,這幾次黨中央召開的會議,始終堅持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軍事問題及行軍方向不再是由李德代表“三人團”一人作決斷。通過民主表決,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使毛澤東的正確意見得以采納實行。這正是遵義會議成功召開的組織和制度的保障。
毛澤東進入黨和紅軍的核心領導班子,體現(xiàn)了黨心軍心的最大意愿,這是遵義會議最大的民主體現(xiàn)。正是這一民主的結果,使遵義會議成為黨和紅軍生死攸關的重大歷史轉折
問:具體到遵義會議的開會過程,據(jù)我了解,有關史料不是很多。您是怎么得出遵義會議充分發(fā)揚了民主、堅持了民主集中制這一結論的?
張:確實,關于會議的具體情況,除了會后印發(fā)的《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即“遵義會議決議”)外,至今我們沒有看到更多的第一手資料。但是通過現(xiàn)有資料,我們仍然可以判斷:會議充分發(fā)揚民主,擺事實,講道理,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則,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成為決定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關鍵。
- 2009-10-14十七屆四中全會勾勒黨建路線 從基層推進黨內民主
- 2009-10-13基本的政治制度 重要的民主形式
- 2009-09-28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內民主發(fā)展的軌跡
- 2009-09-08協(xié)商民主是解決上訪問題的有效方法
- 2009-09-08民主黨革新之路任重道遠
- 2009-09-03民主,扎根在廣袤的田間地頭
- 2009-09-03新中國60年民主政治建設足音鏗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