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括上述,人民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標志著一個多世紀中華民族面臨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這兩大歷史性課題的第一個課題已基本得到解決,今后的主要任務是解決第二個課題。正如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指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fā)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也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前提條件。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
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以后,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建國初期,我們在缺乏建設經驗的情況下,提出學習蘇聯先進經驗。因此,我們的制度、體制和政策,都有蘇聯模式的烙印。后來在實踐中,我們逐漸感到蘇聯某些經驗不適合于我國國情。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同志經過慎重考慮,提出要以蘇為鑒,獨立探索一條有別于蘇聯模式、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從此開始了長達20年的艱辛探索,并形成了一個初步的系統思路。其主要內容有:
一是關于區(qū)別于蘇聯模式的中國工業(yè)化道路。主要是三個“堅持”,即以農業(yè)為基礎和以工業(yè)為主導、沿海工業(yè)和內地工業(yè)共同發(fā)展、國防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基礎。二是關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和步驟,即“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和兩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三是關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fā)揮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四是關于文化領域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五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階段。提出社會主義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之后又進一步把社會主義劃分為不發(fā)達和發(fā)達兩個階段,認為后一階段的時間更長。六是關于堅持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提出中國的建設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但不排斥外援。七是關于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相互關系的準則。八是關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毛澤東強調要處理好如下五個關系:中央和地方,黨和非黨,國家、集體和個人,漢族和少數民族,中國和外國,提出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九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的理論構建。毛澤東針對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完全適應”的形而上學觀點,強調社會主義社會各方面都存在著矛盾,矛盾才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他還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支撐。
上述九條,就是在艱辛探索中所初步形成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本內容。應當說,這條道路既針對和有別于蘇聯模式,又沒有完全突破蘇聯模式。所以說沒有突破,是因為蘇聯模式在經濟方面的一些基本點仍然存在,如所有制結構的純粹公有制,管理體制的單一計劃經濟,以及封閉式發(fā)展等。但即使如此,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取得了重大成就,如開采大慶油田,原子彈、氫彈爆炸,發(fā)射和回收衛(wèi)星,建設武漢、南京長江大橋,修建成昆鐵路,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都發(fā)生在這個時期。遺憾的是,這條建設道路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等的干擾,沒有一以貫之地走下去,但是探索中形成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為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辟奠定了堅實基礎。
- 2009-11-10在經受考驗中推進民族復興偉業(yè)
- 2009-10-22人民日報:中國離民族復興從未如此接近
- 2009-10-06聆聽民族復興的強勁足音
- 2009-04-30科學精神,托起民族復興的希望
- 2007-10-30民族復興為兩岸出版業(yè)交流提供良好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