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封建時代懲治貪官總是雷聲大雨點小
古代朝廷用這軟勸硬逼的兩手整頓吏治的目的,一是要官吏們依法守法,不要過度剝削、超越朝廷尺度,避免出現“土崩”的現象,防止迅速激化階級矛盾。二是要避免官員腐化墮落,使封建官僚行政體制不能正常運轉,造成上下隔絕、尾大不掉之勢。第三是為了欺騙人民群眾,造成“天子圣明”的思想,傳播“好皇帝”的理想。第四,也是“家天下”的守財心理,就是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里說的“利不欲其遺于下,福必欲其斂于上”。宋代筆記《北夢瑣言》記載,后唐明宗李嗣源審理一個贓官,有個侍衛(wèi)在旁邊為那個贓官說好話,李嗣源說:“食我廩祿,盜我倉儲,蘇秦復生,說我不得?!庇谑遣挥煞终f,連贓官帶說客一起砍了頭。
然而,封建帝王、官僚都是依靠壓榨農民來維持寄生生活,他們沒有根本沖突。封建帝王的第一要務是防止有人篡奪天下,而吏治的貪與廉并不馬上影響到統(tǒng)治。因此封建時代懲治貪官總是前緊后松,雷聲大雨點小,最多只是在建朝之初大張旗鼓地搞上幾年,以后很快就以“道德感化”為主了。如東漢雖然規(guī)定贓官要禁錮其子孫,才過了五六十年,到了安帝時,劉愷援引“《春秋》之義”,“吾善善及子孫,惡惡止其身”,要求停止禁錮。以后就因陳忠的建議廢除了這一條。唐宋訂立“棄市”之法,但實際很少實行,一般都得以特敕解除。宋朝建立三十多年后就停止實行棄市法,改為流放。而殺貪官最起勁的朱元璋一死,“皮場廟”、“皮囊袋”之類就聽不見了,貪贓官僅僅流放而已。到了六十多年后的宣德年間,又改為出錢贖罪,等于宣告無罪了。
另外,作為“道德感化”、勸慰勉勵的戒石銘,也遭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猛烈抨擊。王夫之在他的《宋論》一書中認為,這個戒石銘是“儒術不明,申韓雜進”的雜種學術產物。他說戒石銘短短的四句話,是要滅絕人間最重要的天道,蔑視士大夫君子的情操,引導百姓喪失固有的忠厚和平的人性,使得老百姓一個個交相爭奪、互相怨恨,簡直就是一個充滿“負面作用”的宣示。首先,戒石銘說官吏的俸祿是民膏民脂,“則天子受萬方之貢賦,愈不忍言矣”,那就是將皇帝是最大的吸血鬼這個秘密給說穿了,王夫之說,這簡直就是滅絕了人倫天道。其次,戒石銘宣示皇帝“取民之膏脂以奉汝”,就是公開宣稱朝廷剝削了人民的血肉膏脂來豢養(yǎng)官吏,那不是在侮辱士大夫嗎?“是以謂毀君子之風操也”。再次,這個說法推而廣之,小官認為大官和自己一樣是吸血鬼,而兒子也可以說老子是吃他的膏脂了,這樣就動搖了整套倫常道德,于是民間都要“趨利棄義,互相怨怒”,而人類社會也就變成禽獸群體了。又次,戒石銘又公開了“下民”與官吏誰養(yǎng)活誰的道理,這不是在給“亂民”辱罵攻擊官府提供借口嗎?這樣會導致百姓喪失天生的善良性情,丟掉忠厚和平的性格,都要起來和官府爭論。這在王夫之看來是最大逆不道的了。最后,“上天難欺”四個字,正說明皇帝無法控制貪官,而只能恐嚇官吏。而且“敬天,而念天之所鑒者,惟予一人而已,非群工庶尹之得分其責也”,與天打交道的只能是天子一人,怎么可以把這個權力下放呢?因此,王夫之認為,“君天下者,人心風化之所宗也,而可揭此以告天下乎”?可惜他只是個“在野派”,否則一定要將戒石砸爛而后快的。
- 2009-12-25攤派“反腐臺歷”反腐?
- 2009-12-25反腐臺歷也攤派?
- 2009-12-23王明高:科學制度反腐的最佳時期
- 2009-12-19巴基斯坦反腐機構出臺禁離境名單 防長榜上有名
- 2009-12-18深入開展反腐倡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