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而言,新世紀頭十年的學術生態(tài)有這樣幾個主要特點。
第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地位總體上有了改進。黨和國家對文科有多次表態(tài),明確地講要把人文社會科學放到與自然科學同等的地位,同等對待。
第二,研究隊伍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老一代學者已基本淡出了學術舞臺,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畢業(yè)的那一代人很多也已淡出,而大批的博士和博士后走到了文科研究的第一線。
第三,科研管理體制及有關政策,對學術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國家對文科的投入明顯增加,主管部門各種新的管理舉措和活動層出不窮,比如教育部的文科科研基地,各類的攻關、招標課題,特別是與國計民生直接相關的課題項目大幅增加等,在組織文科研究隊伍,提高文科在學校中的地位方面都發(fā)揮了一定的效用。
第四,研究強調(diào)創(chuàng)新性。在新世紀,從上到下都鼓勵創(chuàng)新,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很多場合明確強調(diào)研究的原創(chuàng)性。這當然具有強烈的導向性,加強了管理部門以及學界的創(chuàng)新意識。
第五,研究的團隊意識增強。以團隊合作的方式承擔綜合性的研究項目,這與各方面對重大課題的設計、設立直接相關。這種情況有助于一些青年學者早些介入重要問題的研究,一定程度改善他們的研究條件。同時也改變學者一定程度上“老死不相往來”的單干狀況。這也是不同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學術研究的地方。
另外,在新世紀全球化背景下,有關領導部門順應潮流,提倡學術研究要有世界眼光,要將學術成果推向世界。雖然現(xiàn)在這方面工作的影響還不夠大,但已經(jīng)開始。另外,在新技術背景下,大量的數(shù)據(jù)庫和檢索系統(tǒng)產(chǎn)生,使得研究的手段更豐富,研究的效率得到提高。
但是,新世紀的學術研究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好的勢頭,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課題設計存在兩個極端。一是研究課題宏大化,好像題目越大、部頭越大,就越有氣魄、越有價值。有的研究項目很宏闊,但學理依據(jù)不足,投入很多,雖然在驗收時能拿出數(shù)十本著作,但實際經(jīng)不起推敲。一味地追求大題目,而不肯扎實地在地基上下功夫,這對學術進展沒有好處。另一個極端則是題目的瑣屑化。傳統(tǒng)的研究領域不容易找到新的課題,但大的范式又沒有更新,有的研究者往往在犄角旮旯里尋找題目,只要能湊出一篇文章,而不問文章本身研究了什么,提供了什么新的認識,在思想上有什么價值和啟發(fā)等。這兩種趨勢看似相反,其實都是由于學術本身的價值被忽略了。
第二,我們?nèi)鄙僖粋€良好的、積極的、有效的學術批評和討論機制,也缺少一種與學術研究有關的管理決策的問責機制。現(xiàn)在很少見到比較嚴肅的學術討論和爭論。因為要評獎,大家都互相吹捧。在20世紀80年代,還能時常讀到真誠指出問題、提出建議的書評,作者也能寬容地將書評發(fā)表?,F(xiàn)在更為多見的則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一碰就跳。
第三,新世紀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是學術界和媒體互動頻繁,這在某些方面助長了學界的浮躁風氣。如某些媒體的名牌節(jié)目以學術的面貌出現(xiàn),但骨子里都是大眾通俗文化。學術從根本上說是小眾的而非大眾的,媒體把大眾傳媒的內(nèi)容披上學術的外衣,雖然能讓民眾關心某些學術話題,但更多導致了公眾的片面理解。而媒體“一夜成名”的魔力,也對學界造成了不小的誘惑。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
- 2009-12-28靳輝明:應辯證地處理政治與學術的關系
- 2009-12-27“2009海峽兩岸男科學術峰會” 在哈爾濱舉行
- 2009-12-23學術外衣無法掩蓋“炒作”嫌疑
- 2009-12-21第五屆“胡繩青年學術獎”揭曉
- 2009-12-18別讓官員院士毀了學術的最后一片凈土
- 2009-12-08學術造假持續(xù)升溫 大學時代的論文你抄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