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蓀1948年10月6日致余宗范的信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草創(chuàng)時期的潘家園舊貨市場,得見張東蓀1948年10月6日、19日致余宗范信札兩通。印象中《毛選》里曾提到過此人,顯然非同一般。于是便收藏下來,保存至今。在紀念北平和平解放60周年的日子里,一些文章都提到了張東蓀在“和談”中居間協(xié)調(diào)聯(lián)絡的作用。引得我翻出舊札,重讀再三。覺得這兩通塵封了60多年的信札,鮮明地表達了張東蓀對時局和發(fā)展前景的看法,描述了他自己的處境和狀態(tài),對了解和研究這位“中間路線”代表人物當有一定價值?,F(xiàn)公之于眾,并稍作附言,以供讀者和研究者參考。
張東蓀1948年10月19日信札全文如下:
頃奉復書,藹然仁人之言,敢不一拘同情之淚!今日之事,鄙人于兩年前固已早料之矣。政協(xié)未協(xié),猶復奔走寧滬者凡三度,終冀得挽回破裂,乃不幸竟無成。而旅居所費多借自友人,迄今猶有負債。自信對國家、民族,在良心上無愧也。以執(zhí)事亦關心此局,故敢以下情瀆聞。來書謂雙方做長期打算,實則恐是宣傳。據(jù)有人確知,政府軍隊之數(shù)量,已小于對方約為二與三之比;且對方補充亦同樣困難,俘虜居百分之九十。似此情形,雙方皆難以持久,加以經(jīng)濟已近崩潰,此方更不易維持。故長期化之說,殆為主觀愿望,不可輕信也。執(zhí)事與其作雙方競賽革命之空談,不如挺身出而呼吁和平。或慮此方罷戰(zhàn)彼方不罷將奈何,此乃幼稚見解。果以人民為重,但求有益于國,自己不恤引退,則何事不可了耶?丘吉爾以戰(zhàn)勝之功退而在野,未聞有怨言,足見天下事,茍有廣大心胸未嘗無解決之道。特此義鄙人不敢倡,以正處嫌疑之地位。足下超然似不妨一試。以尊函言之懇切沉痛,遂引起吾之感想。此系私函,幸勿在刊物上發(fā)表。至囑至托。此上即請大安。
弟東蓀 上 十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