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時期(1368—1398年),“百姓充實,府庫衍溢。蓋是時,劭農務墾辟,土無萊蕪,人敦本業(yè)”,又大興屯田,“故上下交足,軍民胥裕”(《明史·食貨志》)。清康熙帝曾嘉其“治隆唐宋”,后人譽之為“洪武之治”。事實上,明洪武時期,天下初定,百廢待興,天災頻發(fā),民生多艱。但也正因為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宵旰圖治,以安生民”(《明太祖實錄》卷196),終于形成一個“治世”局面?!昂槲渲巍本置嬷纬桑蚨喽?,“天災”亦有“所為”。在此,謹就天災與洪武之治的內在關聯(lián)稍作梳理。
“水旱相仍”加深“憂危積心”
洪武元年(1368年),“京師火,四方水旱相仍”。翌年,旱魃為虐。又,多地發(fā)生水災、雹災,地震等。由于天災肆虐,大明政權的開創(chuàng)者朱元璋在彷徨憂懼之余,轉而求助于神靈。他向父母亡靈禱告:“咎實在兒,生民何辜?因具草蔬糲飯與妻妾共食旬日,以同民艱,以答天譴,敢告知之。”又告祭風云雷雨等諸神:“伏念去歲因旱,民多顛危;今又缺雨,民生何賴?實切憂惶,……愿神以民庶之疾苦哀聞于上天厚地,乞賜風雨以時,以成歲豐,養(yǎng)育民物,各遂其生?!保ā睹魈鎸嶄洝肪?0)然而,天行有常,祈禳無果,災害依舊。據《明太祖實錄》所載,洪武三十一年間,水災、旱災、蝗災、雹災、地震、瘟疫等就有三百余起,幾乎無年不災,無處不災。
朱元璋出身寒微,年少時曾行乞四方,深諳民間疾苦。他嘗言:“天下一家,民猶一體,有不獲其所者,當思所以安養(yǎng)之。昔吾在民間,目擊其苦。鰥寡孤獨、饑寒困踣之徒常自厭生,恨不即死。吾亂離遇此,心常惻然?!保ā睹魈鎸嶄洝肪?6)即位后,他意欲“以臻雍熙之治”(《明太祖實錄》卷34),可是天不作美,各種自然災害接踵而至,這就讓明太祖犯難了。他反躬自問:“朕聞堯、舜、禹、湯、文、武之君,德侔天地,仁洽民心,嘉祥屢臻,號稱至治。朕以菲德,不能任賢圖治以副民望,是以上天垂戒,災異薦興。夙夜兢業(yè),不遑寧處?!保ā睹魈鎸嶄洝肪?32)
“安危治亂,在于能謹與否耳。”明太祖也深悉此道。面對天災,他在“夙夜兢業(yè),不遑寧處”之余,就反復向官員灌輸憂患意識與責任觀念,期望養(yǎng)成居安思危、勵精圖治的政治品質。他常告誡臣僚:“水旱災傷,雖出于天,而亦作民父母者之責也?!比簟熬家惑w,茍知警懼,天心可回,卿等宜盡心力以匡朕不逮?!薄扒涞犬旙w朕懷,夙夜盡心,能修厥職則無負國家,異日名垂青史,豈不美乎!”至其晚年,他尚慨嘆:“朕歷年久而益懼者,恐為治之心懈也。懈心一生,百事皆廢,生民休息系焉。故日慎一日,為恐弗及?!鄙踔猎谶z詔中,朱元璋還在惦記:“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于民?!币灾l繁的天災加重了他的“憂?!毙睦?,強化了他的憂患意識,并且刺激了他的致治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