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背后總有“獲利者”
在所有這些過程中,公眾對信息性社會影響(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的順從是操縱性謠言得以擴散的主要原因。社會心理學研究已經(jīng)表明,在下列三種情況下,人們最可能因為信息性社會影響而產(chǎn)生從眾行為。
當情況曖昧不明時。當你無法確定正確的觀念和適當?shù)男袨闀r,你會非常主動地接受別人的影響。你越是不確定,就越是依賴別人的判斷。大的災難性事件,通常伴隨著交通、通訊的中斷,生活共同體的暫時瓦解,使個人的行為陷于失范狀態(tài)。這時,我們會視任何可以得到的信息源為救命稻草,不假思索地接受其影響。
當狀況處于危機時。盡管現(xiàn)代各國政府在應對突發(fā)事件方面普遍建立了預警、預案制度,但仍然不能完全有效地處理那些偶然和新型的要素。個人也一樣,已有的“知識庫存”不能通過類別化對新的環(huán)境加以處理,結果就會采取他人的意見。
當別人是專家時。一個人越是有專業(yè)知識,他的指引在不確定性的狀況中就越有價值。且不說,“專家”本身也有精細的專業(yè)分工,即使是真正的專家,也無法在突發(fā)的不確定環(huán)境下即時、準確地做出判斷。不僅如此,在遇到操縱性因素的時候,我們甚至對專家的真假也難以分辨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當代社會謠言的制造和擴散的過程中,信息媒介總是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同謀”。
如果說謠言的傳播大多帶有非理性的特點,操縱性的謠言及其擴散就是一種理性行為了。操縱性謠言通常具有明確的目的,或者是政治的,或者是經(jīng)濟的。在2008年的拉薩事件中,我們明確地看到了以美國CNN為首的西方媒體制造和傳播謠言的政治用心。而在這次“謠鹽”事件中,經(jīng)濟利益則是主要動力。盡管我們沒有確鑿的證據(jù)指出這次謠言的有組織的幕后推手,但他們將是“謠鹽”事件的主要獲利者這一點則是無可置疑的。在謠言傳播的過程中,信息產(chǎn)業(yè)、鹽業(yè)企業(yè)、股票市場可謂廣義的贏家。
對于謠言制造和傳播的社會后果的評估,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社會采取何種方式實施控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不能以操縱信息的方式消除謠言。以一種操縱性信息遏制另一種操縱性信息無異于飲鴆止渴,將在更大程度上損害社會的權威機制和信任結構。(作者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延伸閱讀】
市民從眾搶鹽推高股價
食鹽搶購風波后,有媒體分析認為,民間游資提前布局云南鹽化等個股后,發(fā)動少數(shù)人到超市大量搶購食鹽并通過各種渠道散布食鹽緊缺的消息,由此引發(fā)各地的搶購潮,并在A股市場上刺激了個股的急漲,從中漁利。這種說法雖未有確鑿證據(jù),但逐利的游資,確實介入了相關股票的炒作中。
深交所公開的成交信息顯示,3月17日買入云南鹽化股票成交量排名前5名的涉及浙江、江蘇的營業(yè)部,其中浙江4家。統(tǒng)計表明,這5家席位合計買入5100多萬元,占當天該只股票成交額的近五成。而這五家證券公司,恰巧都位于最先出現(xiàn)食鹽搶購風波的浙江和江蘇兩省,其中不少有明顯的游資背景。浙江證監(jiān)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調查發(fā)現(xiàn),游資都是在高位時買入,第二天下跌時清倉賣出,屬于“高價加倉,割肉清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