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23日晚,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上海召開。參加大會的有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李漢俊、李達、劉仁靜、張國燾、陳公博、周佛海、包惠僧等13人,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 他們中年齡最小的19歲,絕大部分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相當于現(xiàn)在的80后、90后。正是這樣一群年輕人,開創(chuàng)了中華復興的偉大征程。
劉仁靜:年齡最小的一大代表
19歲
劉仁靜,湖北應城人。生于1902年,卒于1987年。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春,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北京共產黨小組,1921年7月代表北京早期組織出席黨的一大,時年19歲,是與會代表中年齡最小的一位。據(jù)稱,劉仁靜從小聰慧,3歲開始讀四書五經(jīng),16歲考入北大物理系。后因受新思潮影響轉入北大哲學系、英文系,與張國燾、鄧中夏并稱“北大三杰”,頗受陳獨秀、李大釗器重。
劉仁靜后來評價一大時候的自己“比較積極”,“積極性主要表現(xiàn)在熱心鉆研馬克思主義上”。張國燾說他,那時候是個書呆子,逢人宣傳無產階級專政,滔滔不絕。據(jù)稱,有一次,在李大釗發(fā)起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上,劉仁靜不顧低年級學生身份,大膽登臺宣讀馬克思的學說和自己的學習體會,眾人皆為他的理論功底所折服,封給他一個“小馬克思”的稱號。
劉仁靜熟讀馬列著作,“好爭氣多論辯”,是很多人眼中不爭的理論家,但也給人留下了不切實際的印象。一大結束時,劉仁靜與毛澤東握別,毛澤東曾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以后要多做實際工作”,劉仁靜認為,“這當然是針對我在會上夸夸其談不結合實際而發(fā)的”,而毛澤東的忠告,他是“經(jīng)過好多年才逐漸領會它的意義。”
一大時期的劉仁靜,除了“小馬克思”稱號外,他狂熱的愛國激情、不畏艱險投身革命洪流,甚至“試圖效仿譚嗣同以熱血喚起民眾覺醒”的行為,也讓人們看到了“書呆子”的血性。1919年6月3日,為反對北洋政府賣國,北京各高校數(shù)百名學生上街游行。北洋政府出動軍警抓走178名學生。被激怒的劉仁靜,不顧成群軍警,堅持上街,被捕入獄。一個月后,在拒絕北洋政府更換北大校長的斗爭中,他更是不懼坐牢以示抗議。劉仁靜的兒子劉威立說,父親以不妥協(xié)的姿態(tài)應對刑訊,招致“受虐最甚”。入監(jiān)后的劉仁靜,在“腥穢四塞、濕熱蒸騰”的獄中,雖“一日未得一食”,仍拒絕取保。李大釗夸獎劉仁靜:“小小年紀肯奮斗”。
陳潭秋:處事慎重細致的熱血青年
25歲
陳潭秋,湖北黃岡人。生于1896年,卒于1943年。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范學院(武漢大學前身)。五四運動時,曾帶領同學參加游行示威。1920年秋,和董必武等在武漢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出席黨的一大。曾參與領導“二七大罷工”。1943年,在新疆迪化被軍閥盛世才殺害。
辛亥革命時,投筆從戎的人不在少數(shù),陳潭秋不以為然,他說:“以有用之身,應留待有用之時。此時投筆從戎,成不過許褚張遼之徒,敗則為螻蟻耳?!奔词巩厴I(yè)后,因為形勢所迫,很長時間沒有工作,以至“經(jīng)常以典當借貸維持生活”,陳潭秋仍“處之泰然,不以為苦”。
包惠僧回憶,1921年春,武漢的黨團工作均由陳潭秋負責,在約八個月的時間中,無經(jīng)費、無計劃,他仍堅持將黨團工作繼續(xù)發(fā)展,并吸收新人入黨。在這期間,武漢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會員在各學校都有發(fā)展,陳潭秋還創(chuàng)辦了《武漢星期評論》,傳播新思想,在當時教職學員中頗有威信。
1921年時,陳潭秋25歲,是一個熱血青年,但是個性使然,他處事慎重細致。一大會議上,爭辯激烈,陳潭秋積極參與,他同包惠僧講:“會前會后的交談與在會議上的爭執(zhí)辯論同樣重要,或者相互間的交談醞釀,比在會議上的爭論還要重要,還要深入?!庇纱丝梢娝睦硇浴0萆貞?,陳潭秋“發(fā)言不多,但他的意見都滲透到大多數(shù)同志的發(fā)言中,每個重要的議程都含有他的意見?!?/p>
或許正是這樣的個性,使得陳潭秋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能夠擔當重任。周恩來總理曾評價,陳潭秋的“革命經(jīng)歷有一個很大的特點,經(jīng)常受命于危難之時”,“每次都能夠在形勢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正確應對,挽救危局,避免和減少了黨的損失”。
王盡美:辭世最早的一大代表
22歲
王盡美,山東莒縣大北杏村人。生于1989年,卒于1925年。1919年參與五四運動,是山東學生聯(lián)合會負責人之一。1921年春,發(fā)起創(chuàng)建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7月參加中共一大。1922年7月參加中共二大,后留在中央負責領導工人運動,參與制定《勞動法大綱》,先后領導山海關、秦皇島等地的罷工斗爭,是開灤五礦總同盟罷工指揮部成員之一。1925年,因積勞成疾,在青島病逝,他是最早辭世的中共一大代表。
王盡美生于佃農家庭,未出世父親就去世,由母親帶大。他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歷程非常曲折。因天資聰穎,王盡美成為地主兒子的陪讀,后來地主兒子暴病死亡,他被視為克星逐出門。其母看兒子癡迷讀書,想辦法讓他讀了學費低廉的私塾,結果受辛亥革命影響,私塾又被廢除,幸虧王盡美成績優(yōu)秀,新式初等小學的校長破例免除學費讓他繼續(xù)學習。初小畢業(yè)后,王盡美以優(yōu)秀的成績獲得全免學雜費讀枳溝鎮(zhèn)高等小學的機會,在那里他結識了傳播民主思想的王新甫先生,讀了很多進步書刊,萌發(fā)了民主主義思想與救國救民的志向。
1918年,王盡美考取了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王盡美被選為山東學生聯(lián)合會的負責人之一,帶領各校學生參加反日救國會,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并組織學生抵制日貨,因而出名。1920年王盡美代表山東學生去北大聯(lián)系事宜,有幸結識李大釗,并參加了李大釗在北京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也因此迎來他人生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促成他從民主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
1920年秋,王盡美與鄧恩銘等發(fā)起組織“勵新學會”,創(chuàng)辦《勵新》半月刊,積極研究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接著又在濟南貢院墻根街的教育會里創(chuàng)辦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會員很快發(fā)展到五十多人。1921 年初王盡美發(fā)起組織成立了山東共產主義小組,并參加一大,這年他22歲。同年冬天,他在學校壁報欄內發(fā)表了一篇題為《飯碗問題》的諷刺文章,觸怒校方,被開除學籍,從此開始了職業(yè)革命家的生涯。
張國燾:一大最活躍的人物
24歲
張國燾,江西萍鄉(xiāng)縣人。生于1897年,卒于1979年。在中共黨史上,張國燾是一位不可不提的人物。他參與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過各地工農運動,參與領導過紅軍的鄂豫皖根據(jù)地,但后來卻另立“中央”,分裂紅軍,最終投靠國民黨,成為中共歷史上的“叛徒”。1979年于加拿大病故。
劉仁靜評價青年張國燾:精明能干,喜歡出風頭,凡有出頭露面的機會,一般不肯錯過。在劉的印象中,張國燾是“一大最活躍的人物”。
五四時期的張國燾是北大學生會干事,北京學生聯(lián)合會講演部部長,國民雜志社和北大平民教育講演團成員,能力和才華都出類拔萃。北京學生聯(lián)合會講演部是各校運動積極分子云集的地方,張國燾把講演部的人組成若干講演團和講演小分隊,到北京城內外街道、火車站以及集鎮(zhèn)等地露天講演,散發(fā)傳單,宣傳抵制日貨,揭露北京政府和親日派。在痛打賣國賊的示威游行中,他始終沖在前面,成為第一批被抓的學生領袖。據(jù)稱,張國燾出獄的時候,北大學生都去校門口歡迎他,張國燾挺著胸膛,昂首邁步,走在隊伍最前列,像個凱旋的英雄。五四后,北大學生鄧中夏稱,張國燾是“學生要人”。
因為在學生運動中的活躍表現(xiàn),張國燾被當局列入黑名單,不得不在組織的安排下轉移上海,經(jīng)歷短暫的流亡歲月。在上海時期,張國燾曾與陳獨秀暢談救國理想,創(chuàng)建共產黨,張國燾回憶,陳獨秀和他談到了黨綱、黨章等許多具體問題,“又希望李大釗先生和我從速在北方發(fā)動,先組織北京小組,再向周邊城市發(fā)展?!?/p>
從上海流亡回來后,張國燾開始常常泡在北大圖書館,在李大釗的引導下,大量閱讀介紹馬列思想的書籍,開始了另一段生命歷程。1920年,張國燾參與組織北京共產黨小組,李大釗為書記,他負責組織工作,主要是指導工人運動。北京黨小組成立后,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成立北京大學社會主義青年團,二是去長辛店組織籌辦勞動補習學校。張國燾在組織長辛店工人運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鄧恩銘:一大唯一的中學生代表
20歲
鄧恩銘,貴州省荔波縣人,水族。生于1901年,卒于1931年。1921年作為山東共產黨組織的代表參加一大,時年20歲。在13名中共一大代表中,他是唯一來自西部偏遠山區(qū)、唯一的少數(shù)民族、唯一的中學生代表。
荔波縣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何羨坤說,“雖然鄧恩銘的共產主義思想形成于山東,但骨子里的那股勁與生他養(yǎng)他的故鄉(xiāng)、與他的民族特質密不可分。”何羨坤所謂的“民族特質”,是指水族人舍生忘死的犧牲精神。據(jù)說,鄧恩銘10歲時候就用歌謠嘆息民生之艱難:“種田之人吃不飽,紡紗之人穿不好,坐轎之人唱高調,抬轎之人滿地跑?!?/p>
鄧恩銘16歲時,投靠叔父到山東求學。叔叔之所以愿意接他到山東讀書,是希望他學成之后能承擔家族光宗耀祖的重任,沒想到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全家人對他格外擔心。父母希望他“迷途知返”。他卻在信中反勸父親:“兒生性與人不同,最憎惡的是名與利,故有負雙親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無可如何?!薄皟褐鲝埣榷?,決不更改?!?/p>
1921年春,鄧恩銘與王盡美等發(fā)起建立濟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7月參加一大,會后回濟南建立中共山東支部,任支部委員。1922年1月,赴莫斯科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代表大會,會后受到列寧接見。1925年4月,鄧恩銘與王盡美等人組織領導了青島日商紗廠工人同盟大罷工。從1925年到1931年被國民黨殺害,鄧恩銘三次被捕,犧牲時年僅30歲。
1931年3月,自知余日不多的鄧恩銘給母親寫下最后一封家書,并以詩抒發(fā)了自己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p>
注: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原創(chuàng)文章,網(wǎng)絡轉載請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人民論壇》雜志”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