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英模人物,鐵人王進喜不僅是新中國石油工業(yè)戰(zhàn)線上的杰出代表,更是革命潮流中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天斗地的一面精神旗幟。毫無疑問,“鐵人精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仍有其可貴的價值,但這種精神如何傳承,如何被新時期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人理解和吸收,卻是一個實在的難題。在不少人戲謔雷鋒、冷落賴寧的今天,新中國歷史上的英模多少都面臨著同樣的尷尬:歷史背景的大幅度轉換,使得曾經(jīng)鼓舞億萬人民的英模精神在新時期變得似乎“不合時宜”起來,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此感到隔膜和陌生,而且很難理解和認同。如何重新書寫英模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文化課題。
新片《鐵人王進喜》對此給出了一個可行的回答。
影片以美國王牌鉆井隊隊長的孫女探疑尋解為切入,讓鐵人的故事與當下社會進行對話。美國人露西的問題是:為什么當年中國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差得多,卻能夠打破王牌鉆井隊的紀錄?是什么支撐著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些問題,不僅當年美國人搞不懂,今天的年輕人恐怕也有疑惑。因此,如果答案能讓美國人滿意,應該也能說服今天的年輕人。
于是電影鏡頭回到了那個艱苦如斯、熱情似火的年代,王進喜帶領工友人拉肩扛、盆端桶提、勇跳泥漿池的經(jīng)典紀錄鏡頭與重現(xiàn)歷史的故事演繹穿插往復。值得一提的是,王進喜的扮演者張志忠把鐵人的十足底氣和粗獷寬厚的神韻給“逼”了出來,同時電影在歷史氛圍的渲染上也顯示了誠意,使紀錄鏡頭與故事演繹間的精氣神融洽地交織在一起,顯得質樸而真實。
在真實之外,《鐵人王進喜》借露西的采訪帶出了王進喜當年工友、徒弟的回憶,選取重要但更加生活化的故事,通過側面包抄的迂回戰(zhàn)術重新書寫王進喜形象,從而區(qū)別于1975年《創(chuàng)業(yè)》和2009年《鐵人》宏大敘事的“正面強攻”。
影片不為主人公避諱,王進喜也會犯錯誤:從玉門轉戰(zhàn)大慶,當時已成先進典型的王進喜勁頭正足,由于急躁冒進而導致鉆井發(fā)生井噴事故。影片還正面書寫了王進喜的“文革”遭遇,講述他所遭受的不公,對犯錯年輕人的寬厚,與總理周恩來的深厚情誼。這些情節(jié)的細致刻畫,拓展了鐵人形象的塑造角度,也還原了理解鐵人精神的歷史語境,讓“鐵人”變得親近可感。
電影還通過女性角色的設置使鐵人形象變得“鐵骨柔情”。彩云是鉆井隊唯一的“女娃”,作為同事和長輩,王進喜特意送給彩云一床羊皮褥子,他理解,在嚴寒的大慶油田,女孩子更需要溫暖;面對因思鄉(xiāng)和艱苦而落淚進而又自責的彩云,他安慰說“想家有什么錯”;當?shù)弥约嚎赡苌砘及┌Y,他忍住悲傷,要為愛人洗一次腳。女性角色的強調,為王進喜的“鐵人精神”鋪上了溫潤的生活底色,讓鋼鐵顯得堅硬而不冰冷。
電影《鐵人王進喜》從藝術的角度還原了鐵人的形象,也回答了王進喜為什么會成為鐵人。相比于教科書式的講述,或者單一“重現(xiàn)歷史”的英模片,這種“古今對話”、“中西對話”的結構,起碼顯示了電影編創(chuàng)已經(jīng)意識到只有讓王進喜走入今天觀眾的心坎兒里,從今天的角度去重新認識,重新闡釋,當年的“鐵人精神”才有可能被新一代人理解和尊重,也才可能在今天被重新激活,煥發(fā)更大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