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乱码中文_日韩激情一级无码毛片_国产91资源午夜福利_玖玖资源站最新地址2

北京日報:當代中國的十大觀念變革
m.uplandwellness.com?2007-10-10? ?來源:北京日報    我來說兩句

  第9大變革:由服從革命導師個人轉變到服膺普遍真理

  馬克思列寧主義(簡稱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但我們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等同于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所有論述,其內涵應當是指馬列學說中那些“經過實踐證明是科學的并且具有普遍意義(即對當代中國仍有指導意義)的理論”,亦即普遍真理。只有這種具有普遍真理性質的馬克思主義,才能夠得到愈來愈多國家和人民的擁護,才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最終在全世界取得勝利。其外延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由此展開而來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至于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學說中的那些具體結論和個別論斷,不能當作我們的指導思想。

  而普遍真理既不能停滯,也不可能被任何人所壟斷。作為我們黨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必須與時俱進。幾十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其他基本原理有很大發(fā)展。這種發(fā)展不僅包括我們黨的領袖人物的有關思想,而且包括其他人乃至外國人所概括的普遍真理。這些普遍真理,本質上同馬克思主義是一致的、相容的。像一切科學一樣,馬克思主義沒有國界,也不限于領袖人物的思想。只要是正確的東西,即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講過,我們也要照著去做。列寧說過:“馬克思主義同‘宗派主義’毫無相似之處,它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fā)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從世界歷史的宏觀視野看,馬克思主義整體上是真理,但不是真理的“大全”,而只是人類真理長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他不少國家雖然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總體上也在發(fā)展和進步,他們的思想理論中也包含許多科學的成分。包括那些實踐水平較高即經濟文化發(fā)達國家的思想理論,也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鑒。

  可見,作為我們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源于馬克思,但又不限于馬克思,總體上高于馬克思,前者對后者存在著繼承、矯正、發(fā)展三重關系。

  第10大變革:從“語錄”標準轉變到“基本精神”標準

  幾十年來,我們幾乎天天講堅持馬克思主義,然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標準是什么,卻始終沒有解決。于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一些人那里就成了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觀隨意性很大的事情??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標準問題,是一個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

  多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不能把是否固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某些詞句、具體結論直至個別基本原理(如階級斗爭原理),當作是否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判斷標準。他們關于所有制、分配方式、具體體制以及革命形式等許多論述,都是“歷史的科學”(恩格斯語),必須以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而且都屬于途徑、手段、方法之列,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內核”即根本。堅持還是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標準,是遵循還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即是否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特別是社會規(guī)律的基礎上,為絕大多數(shù)人(包括其中的每一個人)謀利益。其中,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前提和基礎,它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而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則是核心和目的,它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這個基本精神,正是我們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深層意涵。就核心和目的而言,馬克思主義內在地包含著倫理的要求。沒有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奉獻精神,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弄清這一標準,有助于我們從更深層次理解馬克思主義,對于判斷堅持或背離馬克思主義具有重大意義。所謂“忠于馬克思主義”的實質,應是忠于科學、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馬克思個人及其語錄。只要堅持了這個基本精神,就是真正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由此也可看出,一切反映客觀規(guī)律、符合絕大多數(shù)人利益要求的理論,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或者是同馬克思主義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必須保持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

  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主要表現(xiàn),是根據(jù)實踐的發(fā)展概括出新的科學理論特別是在它指導下的實踐的進展。毛澤東思想之所以被公認為是發(fā)展了的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因為它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被公認為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因為它們指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功??茖W發(fā)展觀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正是因為它為解決當代中國發(fā)展過程中遇到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指明了正確方向。所以,判斷是堅持還是或背離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是能否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重大問題。我們解決的實際問題越多越重大,我們國家越日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人民生活越日益富裕幸福,我們的基本理論即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就會具有越來越強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以上觀念變革的中心內容,就是進一步破除兩個階級、兩條道路斗爭為綱的思想,揚棄我們幾十年來的“革命文化”,確立與時代、國情和黨情相適應的科學合理的基本理念,建構當代中國的“建設文化”。(董德剛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李艷)


  • 相關新聞
福建日報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wǎng)所有,任何未經本網(wǎng)協(xié)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wǎng)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被本網(wǎng)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wǎng)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wǎng)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wǎng)”,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
③ 如本網(wǎng)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wǎng)聯(lián)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