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有網友發(fā)帖披露江蘇力聯集團38萬元員工捐款至今沒有捐出,其中41423.1元為汶川地震募集款,曾有“江蘇慈善第一人”的集團老總翟韶均頓成公眾關注焦點。記者在對此事的調查中發(fā)現,不但員工捐款一直沒有捐出,力聯集團以前的捐贈也出現數額差距。(4月24日《中國青年報》)
轉眼間,汶川大地震快一年了。昨日的悲傷,歷歷在目。這時候曝出這樣的丑聞,讓人心寒。就在不久前,世界第二大人力資源公司任仕達因對地震捐款開“空頭支票”,遭該公司川籍員工起訴。一邊是“空頭支票”,一邊是無限悲情,有人樂意這樣昧著良心為自己打免費廣告,以博取美名,更無視對他人、對慈善將造成怎樣的傷害。
沒有誰會懷疑,慈善事業(yè)是人類社會最美好的事業(yè),而中國從來不缺慈善精神。從“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安德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無論是縱向關系的“慈”,還是橫向關系的“善”,這種品格在中國人身上都不缺。
然而,我們也時常聽到一些“自我批評”。2005年的一份慈善公益調查結果曾顯示,國內工商注冊登記的企業(yè)超過1000萬家,有捐贈記錄的不超過10萬家,這意味著有99%的企業(yè)從未參與捐贈。(2005年11月14日新華社電)同樣,在公民捐款中,若不是廣泛動員,再加上單位體制下的“半強制性”募捐,恐怕人們也會少了不少踴躍。究其原因,正如2008年發(fā)表的《中國慈善捐贈發(fā)展藍皮書》指出,中國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尚缺少“制度性力量”。
除了“制度性力量”的缺失,同樣有社會底線的缺失。在此,我們要譴責任何單位、任何個人對善款的侵占,因為這種侵占之惡遠甚于偷竊。因為這種侵占在所有捐贈者心里會產生放大效應,不僅在客觀上偷走了人們的信心,還偷走他們的善心。這種侵占無異于謀殺慈善。
所謂偷走信心,是這種侵占使人們對慈善募捐不信任,對自己捐贈的財物沒有安全感。至于偷走善心,則是因為人們缺乏信心,從而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由此,這種侵占行為不僅折騰中國的慈善事業(yè),使之難以正常發(fā)展,同樣折磨每個人的良心,使他們不得不經常性地陷入“有愛心,又怕被騙”的兩難境地。
當然,這并不是說政府部門對規(guī)范慈善事業(yè)不重視。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中紀委、監(jiān)察部、民政部、財政部、審計署等五部門聯合發(fā)文要求加強救災資金的監(jiān)管。國務院辦公廳也下發(fā)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捐贈資金使用指導意見,將堅持尊重捐贈者意愿和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原則,統(tǒng)籌安排各方面的捐款。然而,即便是這樣層層加碼,仍然有人膽大包天。力聯集團涉嫌截留善款這一丑聞,就表明對單位組織捐款,還缺乏有效監(jiān)督。
力聯集團涉嫌截留的善款數額雖然不大,但它對慈善事業(yè)的危害是巨大的。為此,除了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加強對慈善募捐的監(jiān)督,約束單位、個人的捐贈行為,包括兌現捐贈承諾、單位組織捐贈、款項流向等,避免慈善淪為作秀,還需要針對這起涉嫌截留善款案,及時啟動權威調查,并將調查過程和結果等,及時向社會公開,盡量把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新京報社論)
(責編:李艷)
- 2009-03-30富豪捐款慈善緣何遭質疑
- 2009-04-10“捐贈秀”頻上演是變相發(fā)“國難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