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由陸川執(zhí)導的抗日戰(zhàn)爭題材影片《南京!南京!》橫掃大江南北,在神州大地上引起普遍的共鳴和回響;這其中,有仇恨,有眼淚,有人性的感悟,也有對民族歷史的沉重思考。影片《南京!南京》通過簡單的黑白基調所傳遞的1937年那個冬天的南京意象,將國仇家恨、暴力與愛情、人性的泯滅與覺醒濃縮其間,黑暗、沉重且繁復,無疑觸動了無數(shù)中國人心靈最深處的那根琴弦。
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如何對待歷史?這是一個多世紀以來縈繞在中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疑問?!赌暇?!南京!》無疑冷靜而又殘酷地掀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脆弱的傷口,迫使我們去直面那些沉重卻又不得不面對的過往,并引發(fā)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新一輪思考。
從1895年中國戰(zhàn)敗于甲午海戰(zhàn)到1937年日軍在南京的燒殺搶掠,從鴉片戰(zhàn)爭的隆隆炮響打開中國的海岸線到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近代史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實在是太慘烈、太屈辱———而這往往讓出生、成長于改革開放年代、成家立業(yè)于大國崛起進程之中的中國年輕一代在閱讀自己民族歷史的時候懷著種種難以名狀的不安、逃避、彷徨和不知所措。以至于西方中國學者常常把甲午之后的近現(xiàn)代中華民族的集體認同歸結為所謂“受害者心理”,并認為這是解釋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一系列內政外交領域的政治與社會現(xiàn)象的關鍵因素。而以受害者心理為基礎的歷史觀,常常讓我們變得脆弱與無助,并漸漸集體失去了直面、正視以及冷靜反思歷史的勇氣———我們的神經變得脆弱,我們的思維有時混亂,我們的脾氣變得暴躁,我們集體不高興,而熱血沸騰的激情表達往往取代了對于歷史的理智思索和對體現(xiàn)在歷史之中的人性的自由探尋。
然而,經驗早已表明:一個大國的崛起,往往是以對本民族歷史傷痛的重新認識而開端;而大國最終走上怎樣的崛起道路,也通常取決于對本民族的歷史傷痛以怎樣的方式加以認識和再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德國社會普遍認為潰敗的德意志是舊有國際秩序的受害者,加上戰(zhàn)勝國在賠償問題上的過分高壓,使得極端日爾曼民族主義情緒在德國被激化,最后導致了納粹主義的借機上臺。當民主制的魏瑪共和國死亡后,德國義無反顧地走上了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礎、以軍國主義擴張為手段的崛起道路,而包括德國人民在內的世界人民在幾十年間不得不遭受另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再一次戰(zhàn)敗的德國終于拿出了理性認識歷史的勇氣和智慧,用全新的視角反思德意志民族在20世紀的兩次戰(zhàn)爭創(chuàng)痛,最終確立了根除軍國主義、建設市場經濟、建立現(xiàn)代政治文明等制度層面的基本國策,并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重新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俱樂部,不但成為歐洲一體化的發(fā)動機之一,而且成為保衛(wèi)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面對100年來的歷史創(chuàng)傷,《南京!南京!》好就好在用既直接又深刻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以新的角度認識歷史的機會和窗口———它沒有簡單地渲染屠殺的殘酷或者戰(zhàn)爭的暴虐,甚至沒有單純地用受害者與加害者的二分法來講述歷史;相反,它從歷史的緯度,從人的角度,讓我們有勇氣在人性的層面上正視中華民族曾經在歷史上經受過怎樣的凌辱,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又怎樣在這過程中用各自的方式抵抗侵略與互相支持;以及無數(shù)個人的良知、道德與靈魂,如何在戰(zhàn)爭的血與火中被拷問、被淬煉,并被升華。但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們冷靜思考,為了避免歷史在未來重演,我們的民族在21世紀究竟應該選擇怎樣的崛起道路、建設怎樣一個現(xiàn)代文明國家、以及如何用制度確保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都能永遠生活在和平幸福之中。
因此,正視歷史是擺在當代中國青年一代面前的重大課題。這里,我們既需要直面歷史的勇氣,更需要有大智慧的歷史觀。處于歷史上受害者一方的我們,在被血腥、殘酷而屈辱的畫面集體震撼的同時,不妨有更深層次的思考:打敗我們的是誰?我們?yōu)槭裁摧??我們怎樣才能贏?1895年中國在甲午海戰(zhàn)戰(zhàn)敗后,我們的先輩曾在巨大的歷史屈辱下保持了十分清醒的頭腦,提出了“以日為師”的口號。一個堅強的大國,在被敵人暫時打倒之后,不是自怨自艾,也不是以受害者的心態(tài)培育極端民族情緒,而是動員國民、特別是知識階層,要開動腦筋,向強大的敵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先進科技,學習他們的現(xiàn)代文化,更要學習他們制度中有益于我們自己的文明成果……甲午之后“以日為師”運動是我們的前輩對甲午戰(zhàn)爭進行冷靜的歷史反思的結果,它實實在在地促成了中國在上個世紀之交文化、實業(yè)、社會和制度各個層面現(xiàn)代化運動的開端。
作為21世紀的中國年輕一代,直面歷史的目的無疑在于超越歷史。面對歷史的傷痕,我們不僅僅需要簡單的情緒宣泄或者熱血沸騰,更需要在科技、文化、制度的層面尋找民族屈辱的原因,并因此堅定對我們已經選擇的道路的強大信念。對民族的集體傷痛與屈辱的反思,對于民族歷史有智慧的正視,將成為中國在新的世紀騰飛的新起點,也將會成為所有中國人自尊、自信和自強的最堅固的精神基石。1937年的南京所留給我們的,不會盡是傷痛,而會是青年一代建設一個更加富強、民主、文明的美好中國的決心。(閻小駿)
(責編:劉寶琴)
- 2009-04-28《南京!南京!》藝術觀一流歷史觀三流
- 2009-05-04《南京南京》再次羞辱了中國女性
- 2009-04-27“南京”廢墟上舞蹈著的異族祭祀
- 2009-04-21看《南京》,別盯裸體請看傷疤(圖)
- 2009-05-04不能高估《南京》的藝術質量
- 2009-04-19說《南京》,緣何非用“裸”字
- 2009-05-04荒腔走板的《南京南京》
- 2009-04-24《南京!南京!》不是對日本平民的聲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