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著名中學高三有400多名學生,今年就有200余名去國外讀大學。在許多大城市,這種高中畢業(yè)即出國留學的現(xiàn)象挺普遍,經(jīng)常是一個學校有數(shù)十名甚至百余名學生高中學業(yè)還沒結(jié)束,就已經(jīng)被國外的大學錄取。
國家日益開放,居民逐漸富裕,到國外念大學于公于私均有益,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的同時,能夠較早體味中西文化的異同,集納、汲取兩者精華,以便日后更好地服務于祖國發(fā)展。
表面看,出國留學是雙方“自由結(jié)合”,學生愛去,大學同意接收,兩廂情愿。其背后,卻存在著中外大學之間的競爭,因為出國留學者多為優(yōu)秀學生,盡管這種競爭主觀成分少些,客觀因素居多。也不可否認,國外許多高校把中國視為一個大的生源市場,市場與競爭往往并存。
競爭也是好事兒,雙方既是對手,又是彼此的鏡子。古語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面對中學生的留學潮,我們的大學該做哪些反思?如果以時間為觀察坐標,入口、在校培養(yǎng)、出口都值得關注并完善。
逃避高考,遠離“黑色七月”的煎熬,有些出國留學的中學生如此解釋留學動機。那么,作為大學的入口關,我們的考試錄取制度也許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其實,高考的改革一直沒有停步,為不拘一格選人才,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quán),保送生、自主招生等措施相繼實行。由于操作過程中的某些人為因素,改革受到了社會的質(zhì)疑,一方面,沒有盡善盡美的改革措施,另一方面,在避免一考定終身和追求公平之間,確需進一步探索。大學應潔身自好,社會上的金錢、權(quán)勢也要少插手高招,保持其凈土本色。
不斷有人說我們的高教質(zhì)量在滑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奥勥^則喜”用于此境或許比較合適。我們的大學辦學特色鮮明嗎?大學的設施平均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嗎?教師授課內(nèi)容及時更新了嗎?專業(yè)設置符合社會需求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就業(yè)技能方面做得如何?學分制徒有虛名嗎?大學多給自己打幾個問號,社會上可能就少一些問號。
我們的大學生幾乎都能按時畢業(yè),丟掉學士學位的也非常少。這是大學出口關的現(xiàn)狀。要么是出口門檻偏低,要么是大學生都非常優(yōu)秀。事實上,許多在校大學生不是十分珍惜學習時光,甚至有學生將大學的英文詞University戲稱為“由你玩4年”。我國高教已經(jīng)步入大眾化階段,相對過去,大學算是“寬進”了,是否該“嚴出”呢?
大學該有大胸懷。反思自己、取他人之長,進而完善自己,是胸襟開闊的表現(xiàn)。知己知彼,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董洪亮)
(責編:劉寶琴)
![]() ![]() |
- 2009-07-01誰該給大學生裸奔的靈魂披一塊遮羞布?
- 2009-07-01大學是一流學風重要還是幾個大師重要
- 2009-07-02大學不能沒有“精神圍墻”
- 2009-07-01當周海洋站在三峽大學的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