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明白我們遲早會失去他們,但是,當我們聽到任繼愈、季羨林兩位文化老人攜手仙逝的消息,仍覺當頭一棒。沒有多少百姓真正了解季羨林、任繼愈先生的學問。畢竟,一位精研梵文,一位洞悉宗教哲學,都不算當世顯學。只是這噩耗仍然引發(fā)了靈魂深處的痛楚。
這份痛楚,近年來我們并不陌生。送別錢鐘書、送別冰心、送別巴金……我們不斷地和這樣一些世紀老人作最后的揮別。以中國人傳統(tǒng)的眼光來看,季先生98歲,任先生93歲,都是喜喪,或應點起紅蠟燭,為老人送行。
可是,哲人的萎謝,還是讓我們黯然神傷。
經(jīng)常地,眼光會不經(jīng)意地落在書架上許久不曾碰觸過的魯迅、冰心、錢鐘書……霎時,心中一片澄明。那些漸漸凋零的大師的生命,總是隔三岔五地提醒人們:那個始于五四的,厚重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的時代,那個純真的、充滿理想主義的人文時代,終將遠去??粗W(wǎng)上各領風騷三五天、此伏彼起招搖著的各路新銳寫手們,重溫那些凝固在上個世紀的背影,有一種感動,也有一種孤獨。是如季羨林、任繼愈這樣一些長壽的、奇異的生命,韌成了一根飄忽的絲線,將兩個世紀的懸望相串,讓我們的記憶復活,用他們所象征的理想主義追求和傳統(tǒng)文化精魂,慰藉了今人浮躁的心靈。
聽著這樣的聲音,我們倍感踏實:
——季羨林先生在96歲高齡,還顫巍巍地寫下《病榻雜記》,最要緊的,是趕緊辭去外界強加于他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項桂冠。他更在意的是“自由自在身”,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堅守,與他同齡的五四精神熏陶出來的學人,多半都把“自由自在”奉為不可更易的人生信條,視為對文化生命的堅守。
——任繼愈先生則認為:“個人思想其實意義不大,只有化為群體的愿望,才會有驚人的力量,因而群體的覺悟極其重要;相反,群體的不覺悟尤其可怕?!庇墒撬岢觥爸胃F要先治愚”這一著名觀點。
季先生生前被總理“三顧茅廬”,任先生生前被毛澤東褒揚為“鳳毛麟角”,但被國家領導人眷顧的“恩遇”,并沒有使他們“恃寵而驕”,依然保持書生本色,淡定安靜地守著自己的書齋,做著自己冷僻的學問。
不管是季先生還是任先生,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忠于理想,不停止地追求理想,忠誠地、不聲不響地生活下去、追求下去,他們身上始終保留著那個發(fā)光的東西”——這是巴金在《愛情三部曲》中熱情贊美過的知識分子。
“那個發(fā)光的東西”,會不會隨著季先生、任先生們的仙逝,而成為歷史的遺響呢?這是我們獲悉噩耗之后,最為擔心的。(李泓冰)
(責編:劉寶琴)
- 2009-07-12任老、季老,一路走好!
- 2009-07-13讓大師的燈盞照亮未來
- 2009-07-12謝絕了“大師”稱號,謝絕不了世人的敬重
- 2009-07-13季老身后,“大師”何堪?
- 2009-07-13于安靜中感受季羨林的熱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