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這個帶有點“民族主義”色彩的詞匯,始行于清末民初。說來可笑,它卻“是外來語,并非國產(chǎn)”貨(曹聚仁的《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開篇就說到這一點)。它來自日本,江戶時期日本學者將受清樸學影響發(fā)展起來的日本文獻研究稱之為“國學”。明治維新后,西學在日本走紅的同時,這種學問再度興起,與西學爭輝,引起中國留學生和學人的關注。
流亡日本的梁啟超辦了《國學報》,章太炎在日本時也以傳播國學為己任,開辦“國學講習會”,魯迅、錢玄同都是他的入室弟子。我們從魯迅文章中還可以感覺到作者在裁量人物、評騭史事時受老師影響的痕跡。辛亥之后,太炎先生在蘇州創(chuàng)辦了“章氏國學講習會”,開壇授課,廣收弟子,培養(yǎng)許多國學研究的人才。他的《國故論衡》很有影響,太炎先生被尊為“國學大師”是當之無愧的。
章太炎主張的“國學”是其所主張“排滿”革命的一部分,他強調(diào)用“國粹來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他所說的“國粹”就是“我們漢種的歷史”。包括語言文字、典章制度和歷史人物的嘉言懿行等。太炎在經(jīng)學上屬于“古文學派”,主張“六經(jīng)皆史說”。他的“國學”是告訴國人當以自己的歷史為自豪。與其對立的今文學派則是把孔子視為“素王”(沒有王位的圣王),把經(jīng)學看作能夠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政治學。章太炎在《癸卯獄中自記》中指出“國學不振”有三個原因,除了“新學”(即西學)外,還有“常州學派”(清代中葉復活的“今文學派”)和康有為的把“今文學派”推到極端的“公羊說”。所以我以為太炎的國學的政治性只是鼓舞國人的愛國熱忱。而康有為就不同了。他按照“公羊?qū)W”中“據(jù)亂、升平、太平”“三世說”和根據(jù)《禮記·禮運》篇中對原始族群生活(大同)的記憶而設計了中國改革方案,要把兩千多年前的社會文明搬入現(xiàn)實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來,這是非常有害的。因此章太炎與康有為論戰(zhàn),不僅是革命與改良之爭,也包含了究竟如何對待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問題。
清亡之后,這兩種“政治國學”基本上偃旗息鼓,太炎先生雖然仍是著作講學不輟,這些活動主要是學術的??涤袨殡m然屢有“尊孔”、“讀經(jīng)”的呼吁,但調(diào)門很大、回響極小,常常淪為笑柄。而他的高足梁啟超先生早已隨著時代前進了,與乃師分道揚鑣了。
民國的建立,思想控制的解體,各種新異的思潮涌入。而統(tǒng)治者認為“治理中國之永久之政策,舍專制必無適宜之政體”(《尚賢堂紀事》第六期),這雖是美國人李佳白的話,卻頗合乎當時統(tǒng)治者的口味,說出了他們的心里話。這些死把住權力不放的統(tǒng)治者面對許多新說,但還是覺得老思想熟悉而且可靠。魯迅小說《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爾礎就是此類,他們或明或暗地向當局貢獻條陳,于是《論中華國民皆有整理國史之義務》《恭擬全國人民合詞吁請貴大總統(tǒng)特頒明令專重圣經(jīng)崇祀孟母以挽頹風而存國粹文》一類的東西出籠了,令人啼笑皆非。雖然這些幫閑在魯迅的筆下有點漫畫化,但是像現(xiàn)實中遺老孫雄(師鄭)寫《讀經(jīng)救國論》,康圣人為“辮帥”張勛草擬治國方案,以及章士釗先生本人的表演,其肉麻程度與這些人相去有多遠?
- 2009-07-15既不“國學”也不“開心”
- 2009-06-22可以胡鬧但不要以國學為名
- 2009-07-13“國學大師”的頭銜很扎人
- 2009-06-11“炒作”之下,國學何去何從?
- 2009-07-29“國學”何妨開心學
- 2009-07-14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