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的小芳是廣東肇慶某民辦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因感冒外出買藥上課遲到,被班主任批評,還要求寫檢討,并要求當著同學們的面宣讀檢討書。不滿班主任的此種做法,小芳從學校教學樓的四樓縱身跳下,造成多處骨折。(12月5日《信息時報》)
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明文規(guī)定學生不應遲到,不過,因感冒外出買藥遲到實屬情有可原。作為過來人,我們也知道現實語境中學生不是怕上課遲到,而是怕遲到后老師那嚴肅的面孔。揆諸現實,言語批評、寫檢討、當眾讀檢討,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一部分老師的教育方式往往是建立在對學生的羞辱之上。
今年3月,13歲的湖南郴州女孩徐遠方從學校五樓教室跳下,年輕的生命之花頃刻凋落。遺書上寫著,“李老師,我對您沒有什么意見,只是以后您不要輕易再讓我們寫檢討了”。因被老師認為拖本班后腿,徐遠方生前被罰寫檢討書10多次,感覺“很羞辱”。
今年9月,8歲的小學生彥暉,因感冒不停地流鼻涕,班主任不僅引領全班36名同學共同注視他的滿臉鼻涕丑態(tài),還在他感到害羞時,讓全班學生以《×彥暉很害羞》為題寫隨堂作文。在同學們的嘲笑和孤立下,小彥暉“害怕極了”、“不想上學”。
就這樣,青春的自尊一次次重重摔打在地,幼小的心靈一回回蒙上羞辱的陰影。所謂“羞辱”是指任何一種行為或條件,使人們有恰當理由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社會倫理學家馬格利特在《正派社會》一書中分析對人的尊嚴和心理造成傷害時說,“不讓社會制度羞辱社會中的任何一個人”、“正派社會的第一原則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很顯然,不管是以學生流鼻涕即興作文,抑或是要求學生當眾宣讀檢討,都帶有很濃的羞辱成分。盡管很多時候當事老師自認為“并無惡意”、“只是為了學生好”,但此種“羞辱性教育”對于處在自尊心和羞恥感都很強階段的學生而言無疑是難以承受之重。
在談及教書育人問題時,溫家寶總理曾說過,“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有愛心;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身為老師,不是一定要為學生付出多少、做多少好事,而是最起碼不能公然羞辱任何一個學生,這是教師的基本愛心所在。一個不言自明的是事實是,即便是犯了錯的學生或問題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效果總是要遠遠勝過粗暴的“羞辱性”教育方式。
- 2009-11-18教育無所適從,責任在誰
- 2009-10-24學生裸體罰站,受教育尊嚴“裸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