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法制辦主任曹康泰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法制辦正在就征收條例草案征求地方意見,并還將請被拆遷人表達意見,草案修改完善后,將會盡快公開征求公眾意見。針對征收條例制訂中遇到的困難,曹康泰將之概括為三個主要問題。其中,“補償問題也是難點”,曹康泰表示,法制辦傾向于按市場價格補償,“你把人家房子拆了,總得讓人家有能力購買新的房子”。(《揚子晚報》12月29日)
“傾向于按市場價格補償”,法制辦的這個“傾向”顯然是一個很好的“傾向”,不僅相當合情合理,也契合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和精神。依據(jù)《物權法》第42條,“征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chǎn),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 既然征收拆遷他人房屋、住宅,“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那么,“按市場價補償”顯然就是必須的,這正像曹康泰所說的:“你把人家房子拆了,總得讓人家有能力購買新的房子”。
這實際上也就是說,只有“按市場價補償”,才可能是公平的補償。我們知道,按照市場經(jīng)濟的基本原理,所謂“市場價”,其實并不是一種凌空蹈虛之物,而是建立在一系列以公平公正為核心的基本市場原則之上,并由此逐步形成的,比如基于平等自愿的等價交換原則、基于自由選擇的競爭原則等。這就意味著,“市場價”是等價交換、自由選擇的產(chǎn)物和結果。如果市場交易的主體、買賣雙方之間,權利完全不對稱,沒有平等自愿可自由選擇的議價權,或者可以強買、或者可以強賣,那么也就無所謂“市場價”,而只能是“壟斷價”、“勒索價”了。
正是鑒于“市場價”的上述原理以及征收拆遷的特殊交易性質(zhì),在這里,我們需要充分意識到,“按市場價補償”之于“公平補償”,其實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因為很明顯,在征收拆遷過程中,征收人與被征收人之間,其地位和處境實際上具有一種天然的不對等性——— 一方是強勢的地方政府,一方則是弱勢的普通公民,更重要的是,對于雙方的這種征收交易,被征收人實際上也是沒有多少自由選擇的余地——— 一旦征收的“公共利益”成立,被征收者只能選擇接受征收。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潛在的被征收人權益損失、矯正征收雙方之間的權利不平衡,確保“公平補償”不僅可能而且必然。筆者以為,在新的征收條例中,不僅要將“按市場價格補償”由懸而未決的“傾向”變?yōu)槊鞔_無疑的“方向”,而且應進一步確定一個對被征收人更為有利的“市場價”的具體內(nèi)涵和測算標準。比如,考慮到房屋征收對于被征收人造成的損失并不止于房屋本身,還有尋找購買新房、改變生活環(huán)境等過程中必然形成的其他支出,“市場價格”也應將這些支出盡可能包含進來,合并計算;再如,考慮到房屋“市場價”本身隨時間等因素而產(chǎn)生的變動性、不完全確定性,那么,為有效維護被拆遷人利益,不妨為“市場價”制定一個適當?shù)囊鐑r水平。
- 2009-12-30拆遷補償需要什么樣的市場價
- 2009-12-30拆遷補償要警惕“偽市場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