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悲劇的真正根源,是他對自己、對生活徹底放棄,又想以一種方式證明曾經(jīng)活過,才做出如此滅絕人性的惡行。如果在他放棄之前,他身邊的人,尤其是家庭和學校,親人和同學,能夠給他多一點愛和關(guān)懷,這起悲劇不是不可以避免
今年3月30日,四川大學發(fā)生一起殺人案,該校公共管理學院學生曾世杰用刀將一名女生殺死,另外還刺傷了兩名男生。9月3日,他站在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的被告席上,接受檢察院涉嫌故意殺人罪的指控。
慘劇發(fā)生后,譴責曾世杰喪失理智和人性,同情無辜受害者,都是正常的社會價值判斷和情感表達。除此之外,還應思考案件背后的復雜社會成因?!度A西都市報》以“縣高考狀元因被嫌丑殺同學 曾寫日記同情馬加爵”為題,對這起案件進行了深度報道,或多或少能讓讀者進入到曾世杰那深不可測的內(nèi)心世界。
這篇報道還原了曾世杰的人生經(jīng)歷。他真是一個苦孩子,5年前母親離家出走后溺水身亡,2年前以川西某縣城第一名的身份考進川大,家境不好,所以格外努力,但還是掛科。獎學金落空后,感嘆“懷才不遇”,于是曠課、上網(wǎng)吧打游戲,昏天黑地,選擇了一種自暴自棄的方式。沒什么人注意他,也沒什么朋友,更少與同學交流,他把自己隔離在一個人際的孤島上。
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事發(fā)后,很長時間他家里都沒有來人,學校催了幾次,才來了一個人,至于這個人是不是他的父親,報道中沒有交待。出這么大的事,沒人站出來為他奔走,也沒人能準確地說出他的身世,幫他辯護的律師,還是在開庭前兩天才受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的指派。這說明,他的“在”或“不在”,都“輕”得讓身邊人沒什么感覺。
可報道筆峰一轉(zhuǎn),開始像福爾摩斯一樣尋找犯案的動機。報道給出的答案如標題所言是因為“被嫌丑”,但沒交代具體的場景,而支撐這一判斷的細節(jié)是他曾經(jīng)增白美容過。但報道中另外一些細節(jié)卻提出相反的論據(jù),沒有女同學說過他長得丑,律師甚至認為他很時尚,也就是說,在長得丑與作案之間,缺少必要的關(guān)聯(lián)。似乎為了增加說服力,報道還特意提到他在日記中描述了老師同學對他“冷漠”,認為馬加爵的行為值得同情。這是一個容易引入歧路的聯(lián)想,兩個案件有某些相似之處,都是大學生,受害者都是同學,但馬加爵有具體的行兇動機,而曾世杰的動機卻很難成立。
記者不是偵探,能真實地還原報道對象的人生軌跡,就是一篇合格的報道。在犯罪學上,這種沒有具體動機的行兇案例比比皆是。就在曾世杰出事前一個月,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的聯(lián)邦稅務局遭自殺性駕機襲擊,嫌兇是52歲的軟件工程師斯塔克,除他本人當場死亡外,還造成無辜者一死兩傷。國內(nèi)媒體報道此事時指斯塔克對稅務局感到“強烈不滿”,但此案既非個人恩怨,也沒有具體指向,是典型的無具體動機行兇。對抽象的政府政策不滿,轉(zhuǎn)而加害于任何人。一些美國媒體在觀點版中引用心理學家的分析提出警醒,這類案件更應引起社會警惕和反省。
回到曾世杰案件上,也許他本人和老師、同學、記者們一樣,也在努力尋找作案的具體動機,而一些細節(jié)似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支撐,如被嫌丑,與同學不和等,但都缺少足夠的說服力。其實,造成悲劇的真正根源,是他對自己、對生活徹底放棄,又想以一種方式證明曾經(jīng)活過,才做出如此滅絕人性的惡行。如果在他放棄之前,他身邊的人,尤其是家庭和學校,親人和同學,能夠給他多一點愛和關(guān)懷,這起悲劇不是不可以避免。
- 2010-07-13揚言殺人被勞教,“重慶唐琳”冤在哪里?
- 2010-06-04不能用法律之劍斬殺“人肉搜索”
- 2010-05-04“裝修辦”簡直就是“殺人辦”
- 2010-04-07李白詩句也殺人?
- 2010-03-24殺人狂魔鄭明生背后是一條怎樣錯謬的人生軌跡
- 2010-03-04警察開槍殺人挫傷了我們對法治的信心
- 2010-02-23“殺人狂魔”是怎樣煉成的
- 2009-12-15安化殺人縱火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