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北京朝陽區(qū)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以非法經營罪分別判處3名電信員工分別被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2個月至2年4個月不等,同時購買信息的7名“私家偵探”因非法經營罪、敲詐勒索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4個月至6年6個月不等。(見2010年12月18日《新京報》)這起國內首例“電信行業(yè)員工泄露公民信息” 案的宣判,具有警示意義。
三名“電信內鬼”吳某、唐某和張某,分屬三家不同的電信運營商員工,他們通過調出客戶通話時間、主叫號碼、被叫號碼或修改客戶手機客服密碼,將客戶隱私出賣給調查公司,從中獲取2至4萬元利益。買家則利用這些信息,從事非法討債、婚外情調查,并導致敲詐勒索案件的發(fā)生,還引發(fā)了仇殺命案。
電信員工所以敢于以“泄露公民信息”牟利,當然是他們利欲熏心使然,即為了金錢,不惜違反本系統(tǒng)、本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另一個原因是,電信公司在客戶信息安全保護方面,存在重視程度不夠、制度不完善、客戶信息查詢修改系統(tǒng)管理不規(guī)范、對泄露客戶信息行為監(jiān)管不力等問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社會以往對信息安全保護重視不夠,刑法也缺乏相應的規(guī)定。直到2009年2月公布的《刑法修正案(七)》,才增加了出售、非法提供或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等三項罪名。盡管朝陽區(qū)法院在審判中考慮到刑法修正案的規(guī)定,以在量刑上把握平衡,但3名被告所以被判非法經營罪,主要是依據他們犯罪行為行為發(fā)生時的法律。
時下,公安機關以及銀行、保險、電信、公共事業(yè)單位等諸多行業(yè),都掌握著公民姓名、住址、電話等公民信息。如何保護好公民信息、防止泄密,所在單位負有重要的教育管理責任,而作為具體工作人員,則需提高法律意識,3名電信員工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教訓,應該認真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