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網(wǎng)輿情監(jiān)測室發(fā)表了一個調(diào)查報告,稱2010年中國企業(yè)輿情危機事件呈現(xiàn)井噴趨勢,同比增幅達到83.3%,而央企的增長率為308.3%,“漠視公眾利益”是眾多危機管理專家對這些事件的主要評價。 (《新京報》2月22日)
這里要先說說什么叫做 “企業(yè)輿情危機”。其實說起來這個概念倒不是很復雜,就是企業(yè)干的錯事乃至丑聞被曝光的意思。每天被曝光的企業(yè)很多,能夠達到輿情危機程度的卻也并不多,往往只有幾篇報道而已,形不成輿情。能夠形成輿情危機的,基本上是與做法過于惡劣、事件危害比較嚴重,以及企業(yè)的應對太不靠譜有關。
就去年而言,做法過于惡劣的最典型的例子或許就是“3Q”大戰(zhàn)了,那句“我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幾乎成了笑柄,當然,這事兒危害也比較大,不過幾方面還算是及時醒悟,明白了自己的衣食父母是用戶這個商業(yè)領域永恒的道理,以后估計不會再蠢到這個程度了。中國的民企在某些方面有央企、國企的氣質(zhì),一旦做大就跟掌握了某些權力似的。不止一個企業(yè)在公告行文上都自稱“我司”,弄得像個衙門的官稱。
然而,要說真能夠拿民眾不當回事,甚至知錯也不改的,大概也只有某些央企可以做到,這也是為什么央企的輿情危機事件增長率比他們壟斷得利的利潤增幅都要高的原因。比如說中石油在大連漏油事件中保持沉默的姿態(tài),就是典型的例子。話說公民在某些事情上保持沉默、堅持不說話還算是權利,作為一家企業(yè)發(fā)生了對公眾安全有危害的事情而閉口不談,這個權利是沒有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他們未必有沉默的權利,但卻是有沉默的權力,只要是死不開口,誰也沒辦法命令他們必須說。
這份“霸氣”當然是其巨無霸的身姿所導致的,詳細分析這個也沒有多少意思,說到底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兒,再去論證什么壟斷的危害,也未免小看了讀者諸君的智商。當然,我們智商不算低,但智商與辦法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這些央企再怎么傲慢,不到一定時候也不太可能制約他們。我倒是想說說為什么其他民企也容易犯跟央企一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