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張軍10日在全國法院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正確把握危險駕駛罪構成條件,不應僅從文意理解刑法修正案(八)的規(guī)定,認為只要達到醉酒標準駕駛機動車的,就一律構成刑事犯罪,還要與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銜接。就是說,根據(jù)刑法總則第13條規(guī)定的原則,危害社會行為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只要按道路交通安全法予以行政處罰。
筆者以為,這個“指導意見”如果被司法實踐所采納,將給醉駕案件的定性增加極大的隨意性。
修訂后的刑法關于醉駕構成危險駕駛罪的規(guī)定是:“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并處罰金?!本褪钦f,只要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不論有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就要給予拘役和罰金這兩個刑事處罰。這個規(guī)定簡單明了,沒有任何歧義和復雜之處。不論從文意上理解,還是從立法精神上理解,都是如此。
而為了與刑法修正案(八)相銜接,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也明確規(guī)定,飲酒駕駛機動車的,予以行政處罰;醉酒駕駛機動車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兩種處罰區(qū)分得非常清楚,不存在判斷醉駕是否入罪要與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銜接的問題。
我們且來看一組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2010年全國共查處酒駕63.1萬起,其中醉駕8.7萬起。2006年至2010年,每年平均3500余人因酒后駕駛肇事死亡,9000余人受傷。
當初我國之所以修訂刑法,將飆車、醉駕列入危險駕駛罪,就是因為飆車、醉駕這種行為本身會對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就是情節(jié)嚴重、危害極大的威脅社會公共安全的行為。拿醉駕來說,醉酒的人對外界事物的判斷力和對自身行為的控制力大大降低,在這種情況下駕駛機動車,肇事的危險性也大大提高,極易造成重大的群死群傷。只有對醉駕進行嚴厲的“前置性”懲罰,而不是事后再追究,才能有力遏制這種行為。近年來,大量血淋淋的慘劇已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了這一點。世界多國對醉駕無不嚴厲懲處,原因也在于此。如加拿大規(guī)定,凡酒后開車者不但要罰款,還要監(jiān)禁半年。所以說,刑法修正案(八)的規(guī)定與刑法總則第13條的規(guī)定并無沖突之處。
我們可以看一個類似危險駕駛罪的例子。按刑法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在居民區(qū)等人員集中區(qū)域非法儲存炸藥1000克以上的,炸藥雖用于生產(chǎn),且未造成事故,仍應以非法儲存爆炸物罪論處,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其原因就在于這一行為雖尚未造成嚴重后果,儲存人主觀上也不愿看到這種結果,但它嚴重威脅到公眾生命安全,必須予以“前置性”懲罰。
我國目前總體上還屬于人情社會、關系社會,權比法大、以權謀私的現(xiàn)象還時有所聞。醉駕入刑后,公眾已有所擔心:如果交警不嚴格執(zhí)法,這一新規(guī)對遏制醉駕的效果會被大打折扣。如今,假如醉駕不一律入罪,更叫人擔心,這給某些公權力尋租增加了更大的運作空間。公眾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又如何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