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孤兒福利機構并不一定必須是官辦的,民間公益組織同樣可以承擔這方面的責任。但問題是,囿于現(xiàn)行民間組織的管理體制,這樣的民間公益機構實際上很難獲得合法身份
日前,山東聊城警方偵破的兩起重大販嬰團伙案相繼審理完畢。涉案人員受到懲處。然而,被解救出來的29名嬰兒,卻因為無法找到親生父母,仍舊只能繼續(xù)寄養(yǎng)在買主家里,等待未知的命運。
這一打拐結局,實際上意味著,29名被打拐解救的嬰兒,只是獲得了形式上的“解救”,他們被拐賣的境遇,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而對于哪些買主來說,更不啻是對其參與拐賣收購孩子行為的一種變相默認。誠如當?shù)胤扇耸恐赋龅模昂芸赡軙斐伞召I孩子不會受處罰’的錯覺,鼓勵這種行為的發(fā)生”。
但是,如果因此便簡單指責“被拐嬰兒送回買家”的做法,顯然又有失厚道和公道。一方面,這些孩子面臨的“回家難”,確是一個客觀事實,也是警方無力改變的現(xiàn)實——許多孩子的被拐賣原本源自親生父母的“自生自賣”,幾乎不可能再找到親生父母;同時,民政機構也確實沒有能力收養(yǎng)這樣孩子。另一方面,在目前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送回買家”雖然在道理上顯得荒謬,卻幾乎是唯一最可行的解決辦法。正像警方所說的,“購買孩子的家庭,一般都會真心對待孩子。相比福利院等民政救濟機構,這些家庭的環(huán)境更適合孩子的成長”。
一個無論在道德倫理還是法律規(guī)則上均顯荒謬的事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成了可行的做法。為什么會這樣?如果我們不懷疑上述基本道理倫理和法律規(guī)則本身有什么問題的話,那只能是我們的社會在某些方面出了問題。
比如,孤兒收養(yǎng)管理方面的問題。為什么政府福利機構不能成為孤兒“更適合成長”的地方?這顯然與我國兒童福利機構的管理能力、素質、方式存在密切關系。其實,孤兒福利機構并不一定必須是官辦的,民間公益組織同樣可以承擔這方面的責任。但問題是,囿于現(xiàn)行民間組織的管理體制,這樣的民間公益機構實際上很難獲得合法身份。今年初,便有媒體報道過這樣一件事,曾經(jīng)作為流浪兒童的29歲四川男子姜林,在重慶籌資成立了一家民間孤兒院,專門收留流浪乞討的兒童,但該孤兒院最終卻因“未經(jīng)審批不合法”被無奈解散。
而從“適合孩子成長”的角度看,無論是官辦還是民辦,“孤兒院”其實都不是孤兒成長的最好地方,而最好的地方只能是“家庭”。但同樣麻煩的是,目前我國《收養(yǎng)法》所確立的孤兒家庭收養(yǎng)條件、程序都存在許多不足。如收養(yǎng)條件過于狹窄嚴苛,必須同時滿足“無子女、年滿35周歲”等諸多條件才能擁有收養(yǎng)資格。
- 2011-06-14無人認領被拐嬰兒不宜送回買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