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饒毅教授的決絕,能夠真正刺痛日漸麻木的體制和體制中人,而不是喧囂一陣后又歸于沉寂。
8月17日,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選候選人名單對外公布,原314人的“大名單”經(jīng)過首輪遴選后減為145位。一般常理,任何一位候選人在淘汰過半的初選中,都有落選的可能。然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的落選,和其隨后發(fā)表的“從今以后不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拒選聲明”,卻讓這個過往只在生命科學領域名聲響亮的科學家,瞬間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媒體的醒目版面。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饒毅教授在博文中表明,此次落選早在意料之中,且“任何學生物的人都會知道原因”。甚至其“拒選聲明”也早在今年3月便已寫成,只是等待“不出所料”的結(jié)果出爐方才發(fā)布而已。如此暗含深意的時機和行文,不免令公眾產(chǎn)生豐富聯(lián)想,譬如初選過程中,是否存在盡人皆知卻又不可告人的隱情等等。
當然從其后陸續(xù)披露的各方信息判斷,公眾猜測的陰謀論可能過于復雜,饒毅教授遇到的,或許只是生物學界對他的一次默契的集體抵制,其原因則是他以往過于直率、犀利的言論,打破了國內(nèi)生物學界共同遵守的某種默契和規(guī)則。譬如2010年9月,饒毅與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在著名的《科學》雜志撰文批評中國現(xiàn)行的科研體制:“政府官員任命的專家委員會負責編寫年度申請指南。因為顯而易見的原因,專家委員會的主席們常聽從官員們的意見,并與他們合作……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不僅壓抑了創(chuàng)新,也讓每個人都很清楚:與個別官員和少數(shù)強勢科學家搞好關系才最重要,因為他們主宰了經(jīng)費申請指南制定的全過程?!边@種直言不諱且“家丑外揚”的方式,顯然把政府官員、學術領導及科學家同行,都置于頗為尷尬的境地,科技部新聞發(fā)言人于此文發(fā)表后不久就公開“辟謠”,亦可見其殺傷力之大。
這樣一條“鲇魚”被拒之于院士群體之外,以免繼續(xù)攪壞了大家共同維系的“大局”,應該并不意外。目前無法揣測的,只是參與投票的院士們究竟怎么做到了這一點而已。
饒毅教授的“拒選聲明”,與幾年前陳丹青教授辭去清華大學教授職務頗有幾分神似。作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他們都有在“共同體”圈子之外獨立謀生、發(fā)展的資本,因此,他們同樣瀟灑地走開,又同樣懇切地對媒體表達,不希望過度解讀他們的舉動,以免傷害到那些仍然留在體制內(nèi)發(fā)展的同仁們。
但是,他們的瀟灑和決絕,畢竟在體制的灰幕上撕開了一角,讓公眾再次確認了這個本該神圣的殿堂,確實與它所存身的大環(huán)境一樣,充斥著浮躁、虛假和盡人皆知又不可告人的潛規(guī)則。但愿饒毅教授的決絕,能夠真正刺痛日漸麻木的體制和體制中人,而不是喧囂一陣后又歸于沉寂。
據(jù)稱一位老院士曾于事后打電話安慰饒毅教授:“當選(院士)的人大體是會有一些長處,最起碼不會讓那些‘烏七八糟’的人當選,但沒當選的人也不一定不好。”如此辯證而又淡定的態(tài)度,正是大多數(shù)體制中人得以安妥于體制之中的精神法寶,而正是由這些“明白人”構(gòu)成的共同體,才會最堅決地拒絕饒毅教授這樣不明事理的人加入?;蛟S在很長時間內(nèi),我們還是只能看著饒毅們在圈子外頭決然卻可能徒勞地“拒選”。
- 2011-08-19饒毅落選院士緣何公眾不忿
- 2011-08-19從此不再增選院士
- 2011-08-19選院士饒毅出局:學術“逆淘汰”?
- 2011-07-25院士師傅告博士徒弟唱的是哪出戲
- 2011-07-14誰來證實準院士的“情婦門”
- 2011-07-06院士評選必須有嚴格的利益回避制度
- 2011-07-06院士評選應嚴格回避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