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時間”到場不能成為官員免責牌
www.fjnet.cn?2011-12-19 07:24? 柳鳳春?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從山東省壽光市政府獲悉,18日14時許,壽光市城區(qū)一婚紗影樓內部裝修引發(fā)火災。事故造成12人受傷,其中3人搶救無效死亡,9人正在救治中。據介紹,接警后,壽光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指揮救援,明火在半小時內得到控制,到16時火災被撲滅。(新華網12月18日) 作為一個有10余年寫作經歷的基層的報道員,我始終沒有理解第一時間有多長,稍留意即可發(fā)現,災難事故發(fā)生,就會聽到播音員或政府新聞發(fā)言人說:“某某領導第一時間發(fā)出指示”,“救援人員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傷員第一時間被往醫(yī)院”,“第一時間”到底是多長時間,把我我們聽得云里霧里,更是心急火燎! 第一時間應是在最快時間,但最快是多快,我們在催某人、某事時常聽到說“馬上”,什么是馬上?沒有幾個人能說清。古代一個大將,皇帝病危,,大將騎在馬上聽到了這個消息,于是沒下馬就直奔京城。所以后人用馬上代表立即的意思。但是長者說,要馬上之前有許多工作要做,比如,喂馬、飲馬、牽馬、備馬等,所以說遇事既要少說馬上,也要少說第一時間。 類似這樣的模糊詞語還有,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時間、最少的代價、最有力的手段、最有效的辦法、最得力的措施等等,到底有多快、有多短、有多有力、有多有效,可能誰也說不清。這樣的詞語多在負面或是事故的新聞中出現,如對重大事件、案件責任人的處理中,如官員不能在“第一時間”到達事件現場,也要追究責任的。但是,由于使用了“第一時間”這個模糊的概念,在追究責任時,往往很難作出判斷。 還如在接待信訪群眾時,經常聽到“我們一定會盡快處理的”這樣的答復,造成積壓復訪層出不窮,導致信訪群眾對政府處理問題的滿意度屢創(chuàng)新低。竊以為第一時間不僅模糊了官員的責任和使命,也模糊了成效與效率,更模糊了群眾的信任度。 對能夠量化的指標、概念都進行量化,具體到明確的時間、地點、范圍、金額,有沒有責任,有沒有完成任務,有沒有實現目標,就都可以一目了然,無論是表揚獎勵還是批評處理就都十分明了。如,事發(fā)后某領導北京時間幾時發(fā)出指示,救援人員北京時間幾分趕往現場,傷員北京時間幾秒被往醫(yī)院。大家自然知道你有多快,多負責,多高效了。 所以,新聞中不要用第一時間,要用北京時間,不僅可以減少許多矛盾、問題和事故,還可以對官員產生真正的震懾力和影響力。別讓“第一時間”成了官員們保護自己、排除異己、推責諉過、糊弄群眾的擋箭牌。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01]校園血案,能否第一時間公布真相?
- [ 02-12]“第一時間”為何沒能止住謠言
- [ 11-13]“第三方調查”為何不能第一時間“趕到”
- [ 02-02]請問“第一時間”是什么時間
- [ 12-18]“部長身亡”,能否第一時間公布真相
- [ 05-20]假如國際救援隊在第一時間趕到……
- [ 05-20]假如國際救援隊在第一時間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