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語言亂搭用就要狠“咬”
www.fjnet.cn?2013-05-16 11:47? 郭 雯?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咬文嚼字》雜志近日宣布了一份“沉甸甸”的名單,將目標鎖定獲茅盾文學獎的12位文壇名家,包括阿來、柳建偉、賈平凹、遲子建、劉醒龍、畢飛宇、莫言等人。初查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詞語的誤解誤用、知識性差錯和錯別字這三個方面,比如麥家的《暗算》把“夢囈”誤成了“托夢”,阿來的《塵埃落定》把“不可思議”誤成了“不可理喻”,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把“死而復生”誤成了“起死回生”。 針對這份診斷報告,一些網(wǎng)友拋出這樣的言論:“‘茴’字是有四種寫法,可有意思嗎”;“別用科學標準苛求文學”;“語言文字隨時代而發(fā)展,習慣成自然,《咬文嚼字》是書呆子”…… 確實,個別文字差錯并不會減損這些作品的價值。不過,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文字差錯,就像白米飯中混入了黑沙子,格外扎眼。給茅獎作品挑毛病,決不是雞蛋里挑骨頭,而是具有敲警鐘和立標桿的雙重意義。 誠然,漢語不是一潭死水,應跟隨時代的步伐而有所變化。當下最為顯眼的景觀,莫過于來勢洶涌的網(wǎng)絡語言,“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如果沒被“咬”,我們或許還難以意識到,語言文字差錯范圍之廣、頻率之高、程度之深,竟到了如此驚人的地步。 比如,郭敬明的博客中,各種低級差錯觸目可見,表明其行文隨意、缺乏規(guī)范。網(wǎng)絡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網(wǎng)民的表達方式,有些時鮮的網(wǎng)絡語言確實也豐富了漢語表達。然而,一些網(wǎng)民為博人氣,標榜“語不驚人死不休”,肆意肢解文字、混搭語詞,無形中消解了漢字原本的意義??蓢@的是,這場“造詞狂歡”也從網(wǎng)上延伸到了網(wǎng)下,店名、橫幅、廣告,幾乎都成別字語病的重災區(qū)。其中,鋪天蓋地的房地產(chǎn)廣告最為典型,“金典名筑”、“山水杰座”等,哪管別人看沒看懂,讀起來拗不拗口,只要能吸引眼球就好。就這樣,語言隨意混搭或文字差錯,不知不覺間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漢字的正確使用。 其實,漢語使用中出現(xiàn)一些差錯,實屬正常。對于文字功底不扎實或知識欠缺造成的差錯,應該給予理解和寬容。但網(wǎng)絡中或社會上那種刻意的語言混搭,則暴露出不少人對語言文字缺乏應有的敬畏感,必須多“咬”,還要毫不客氣地“咬”。畢竟,語言不是一堆冷冰冰的可以自由拆卸組裝的零件,一團可以隨意揉捏的泥巴。若為追求所謂的創(chuàng)意,就隨意破壞語言規(guī)則,指不定造出多少不倫不類、面目可憎的語言怪胎來,也許能博一笑,但無疑會給語言造成傷害,甚至給青少年帶來不良示范。 是喚回我們對漢語敬畏感的時候了。在這方面,文化產(chǎn)品的制造者和傳播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兑慕雷帧贰耙А泵颐?、名人博客,并非是所謂的書呆子行為,而是為了提醒所有作家和名人,語言文字何其神圣,應該一絲不茍地對待筆下文字、口中言語,自覺為公眾作表率,影響更多人敬畏和愛惜語言文字,規(guī)范使用語言文字。唯有在純凈規(guī)范的語言環(huán)境中,悠久優(yōu)美的漢語文化才能不斷傳承下去。(福建日報) |
- 責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