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石》的離經(jīng)叛道何以惹口誅筆伐
www.fjnet.cn?2013-07-22 08:34? 王希怡?來源:廣州日報 我來說兩句
美國《滾石》雜志8月刊選用19歲波士頓爆炸案嫌疑人焦哈爾·察爾納耶夫作為封面人物,引來口誅筆伐,至少5家美國連鎖零售店宣布拒售8月號雜志。一貫擅長以離經(jīng)叛道出奇制勝的滾石,這次遭遇“滑鐵盧”其實并不冤枉。 出現(xiàn)在《滾石》封面上的察爾納耶夫充滿“星味”,他卷發(fā)蓬松、眼神慵懶,一臉搖滾明星式的反叛和迷蒙氣息。記者珍妮特·瑞特曼花費兩個月完成了封面報道,采訪了察爾納耶夫中小學(xué)時代的好友、老師、鄰居以及涉案執(zhí)法人員,全方位剖析了一個原本前途光明的可愛孩子如何變成魔鬼。 平心而論,《滾石》的報道并非是“洗白”察爾納耶夫。但“一個擁有光明前景的可愛孩子”之類用詞,加上字里行間流露對他不幸的感傷,難免令人質(zhì)疑《滾石》對這位疑犯的人文關(guān)懷是否超出情理?這讓受害者及其親朋好友情何以堪? 有人為《滾石》辯解說,察爾納耶夫同一張照片曾被美國多家媒體刊登,《紐約時報》就曾在頭版用過這張照片。而且,恐怖分子上美國雜志封面也不乏先例,拉丹和扎卡維(“基地”老三)就上過《時代》封面。但是,上《時代》封面和《滾石》封面的性質(zhì)完全不同:前者是就事論事的客觀新聞報道,后者則每每象征著一種為流行文化推崇的成就。 作為一代又一代搖滾青年的精神圖騰,《滾石》已然成為美國流行文化的一個符號。這種獨特的光環(huán)使得登上《滾石》封面成為無數(shù)音樂人孜孜以求的夢想。 當拉丹出現(xiàn)在《時代》封面時,照片被畫上了一個大大的紅叉,雜志立場不言而喻。而當察爾納耶夫出現(xiàn)在《滾石》封面上時,其所帶出的信息則會讓美國民眾不解和憤怒——為何一個雙手沾血的恐怖疑犯,會和一眾搖滾明星、大眾偶像和藝術(shù)先鋒在同一個平臺笑傲登場?! “9·11”襲擊雖已過去十多年,但恐怖襲擊在美國人心中留下的陰霾還將繼續(xù)存在。由此,“反恐”幾乎成為美國一張無往不利的通行證,反過來,任何對恐怖襲擊行為的同情與開脫,哪怕只是沾上點邊,都會接觸及美國主流大眾的容忍底線,刺痛他們內(nèi)心的舊傷口。因此,《滾石》這次的離經(jīng)叛道,闖入的是一個從沒有美國媒體敢冒犯的道德禁區(qū);這不是一種引領(lǐng)潮流的前衛(wèi),而是一個有悖情理的錯誤。 王希怡 (媒體評論員) |
- 責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