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兩千多名失獨父母聯(lián)名向國家計生委遞交了《關于要求給予失獨父母國家補償?shù)纳暾垺?,希望針對失獨家庭建立保障制度。前天下午,他們終于拿到了國家衛(wèi)計委的答復意見書。答復稱,給予失獨家庭國家行政補償沒有法律依據(jù),將繼續(xù)協(xié)調相關部門做好對獨生子女死亡家庭的扶助關懷工作。(長江商報4月27日) 無數(shù)個日夜喪子、喪女的錐心之痛,將近670天的期盼與煎熬,代表著更多苦難失獨家庭的這2000多失獨家庭代表,等來的卻是一紙“沒有法律依據(jù)”,進而拒絕國家補償?shù)谋湮募?,怎不讓人慨嘆。 當年,諸多意氣風發(fā)的年輕夫妻,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有能力、有條件的情況下,堅決“只生一個孩子好”,為國家的計劃生育國策做出了巨大貢獻,情景是多么的溫馨和令人感動。幾年十幾幾十年后,當他們老邁無力時,卻突然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唯一子女,境況又是多么的凄慘和無情。 無依無靠的失獨家庭,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國家的身上,希望在人生最困難最黑暗的時刻,國家能夠慷慨的扶持一把、補償一點兒,然而漫長的等待,等來的卻是無情的拒絕。如果說,這些失獨家庭喪子是人生最大的打擊,那么今日被拒絕無疑是雪上加霜,傷害力絕不亞于喪子之痛。 是的,不管是國家的《憲法》、《計劃生育條例》、《社會撫養(yǎng)費征收管理辦法》等,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失獨家庭可以得到國家補償?shù)囊?guī)定。但不要忘了,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公平正義是社會各項建設的根本和第一要義。這些失獨家庭為國家計劃生育國策的貫徹和落實做出了切實巨大的貢獻。我們不能一邊躺在計生政策的巨大成就里沾沾自喜、夸夸其談,一邊卻對為此做出巨大貢獻但命運悲慘的失獨家庭置之不理、冷漠以對或敷衍塞責。這不符合公平社會建設的本意,也與我們現(xiàn)實的社會發(fā)展水平及服務政府建設不相適應。 更關鍵的是,國家法律對此沒有明確規(guī)定,不代表沒有規(guī)定。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明確:國家對在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組織和個人,給予獎勵;國家建立、健全基本養(yǎng)老保險、基本醫(yī)療保險、生育保險和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障制度,促進計劃生育;獨生子女發(fā)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yǎng)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 也就是說,為了促進計劃生育工作,法律給予了相關方面采取和制定必要社會保障措施的兜底權力。而對失獨家庭制定國家補償政策,不但符合“必要社會保障措施”這一范疇,而且還能夠切實促進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更有效開展。 也許有人會說,這不符合政府“法律無明文規(guī)定不可為”的行事原則。但問題是,這一原則更多指向的是政府(部門)在管理社會、審批行政許可和防止權力濫用時的規(guī)則,制定失獨家庭國家補償相關方面的政策,顯然不在這一原則的規(guī)制范圍,相關方面是應該和可以有所為的。退一步講,即便有關方對此不敢肯定,也可商請法律制定部門對此予以解釋。如果說,“沒有法律規(guī)定”,那么目前實施的獨生子女死亡家庭的特別扶助金等,又有多少是法律“明確規(guī)定”了呢?關鍵不是有沒有法律明確規(guī)定,而是有關方面愿不愿為。作為法律很多時候是不可能就某一政策進行明確規(guī)定的,這不符合法律的立法宗旨和規(guī)范。事實上,出臺一些具體的政策,只要符合法律本意即可。 近年來,面對失獨家庭的苦難,社會早已呼吁有官方加大對他們的補償和扶持,并出臺有效的補償政策。但遺憾的是,在2000多個失獨家庭長達兩年的申請國家補償和等待答復過程中,有關方面顯然并沒有有效的動作,更沒有相關的消息。而且既然“沒有法律規(guī)定”也是早就沒有,為什么不早說,偏要等將近兩年后,在相關方的一再催促下才如此?讓人有強烈的倉促應付感。往輕里說,這是對國家法律的理解存在偏差;往重了說,這就是對民意的不理解、不尊重,是一種典型的行政不作為、慢作為和懶作為。 致公黨去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每年新增7.6萬個“失獨家庭”,全國至少有200萬老年人因無子女而面臨巨大的養(yǎng)老、醫(yī)療、心理等方面的困難。面對如此巨大的問題群體及國家補償訴求,豈是有關方面一句“沒有法律依據(jù)”和輕描淡寫的“繼續(xù)協(xié)調相關方面做好扶助關懷工作”可以脫責的? |
相關閱讀:
- [ 03-19]營造關愛氛圍 助失獨媽媽抱團取暖
- [ 02-18]“失獨老人政府養(yǎng)”要有制度保障
- [ 02-17]“失獨老人”最需要的是“精神贍養(yǎng)”
- [ 02-17]政府責任不缺位 失獨才不真孤獨
- [ 11-27]能否專為“失獨”家庭建保障機制
- [ 05-10]面對“失獨”家庭政府應有擔當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