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5月15日宣布,全面改革現(xiàn)有學業(yè)評價體系——從2015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起,清華學生的成績單上,將看不到百分制的分數,而以A、B、C、D等12檔等級代之。別了,100分! 清華大學絲毫不諱言自己對于學生課業(yè)等級制的期望,這是一個考量了5年的抉擇。在應試教育的積弊下,有太多對創(chuàng)新人才“冒出來”的渴望,也聽到太多關于“中國學生不知為什么學、教師不知該怎么教”的指摘。這一次,在厘清“教與學”的關系上,清華選擇從調整教學評價的“指揮棒”入手。任何一種教育模式,最終都得有一個評價機制來評價教育工作的效果,否則會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近些年,用等級制取代百分制,一直被視為解決“分分必較”教育評價體系的有效手段。教育部去年底發(fā)布《關于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規(guī)定在實行高考綜合改革的?。▍^(qū)、市),由學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的學業(yè)水平考試中自主選擇三科,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這三科成績以等級呈現(xiàn),一般分為五個等級,由高到低為A、B、C、D、E,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現(xiàn)。這是30多年來高考指揮棒首次明確成績等級制的適用,對于打破“唯分數論”的意義顯而易見。 當然,等級制并非新鮮事物。存在了近2000年的科舉制,實行的就是等級制,由8位閱卷官評定“○、△、\、|、×”(即圈、尖、點、直、叉)等5個等級,名列前茅者一定是8人皆“圈”者。即便是在歷史上的清華,等級制也經歷著不斷反復:從清華學校時期的科學計分法、清華大學初期的五等級制、西南聯(lián)大時期至上世紀50年代初的百分制、1953年至1963年的5分制,再到自“文革”后延續(xù)至今的百分制。如果說,只是單純地通過等級制替換掉百分制,顯然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等級制本身并不是一種創(chuàng)新。事實上,一些地方與學校已推行等級制,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還是用百分制先評定學生的成績,然后再兌換成一定的等級,這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并沒有真正起到改革評價制度的目的,甚至還會因為等級制評分標準所存在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積極性。 等級制也好,百分制也好,都是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教育效果的一種描繪方式,它并不能取代學習本身。再提等級制,顯然要關注的是,能不能通過合理的評價改變學生的學習驅動力。一份由清華學生發(fā)起的“清華和MIT(麻省理工學院)學生主要學習動機”調查顯示,MIT學生的第一動機是認知內驅力,即對知識本身的渴望與好奇;清華學生的第一動機則是通過成績獲得尊重和認可。精細化的評分機制下,排名和數字刺激著學生的敏感神經,而這也許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解答“錢學森之問”——太多中國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而學”。不再精細化的評分方式,確實可以引導學生不再精于“刷分數”,不再為學習而學習,不再苦心經營自己的亮麗成績單,而將學習方向、課程選擇的著眼點重新放回對自身發(fā)展真正有益的能力、素質和知識上。但歸根結底,評價是否適宜,更關鍵的還在于教育者是否關注教育評價的過程,并能否最終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不過分糾結學生的位置,而關注學生個體的成長、創(chuàng)新與進步。 經過這么多年“唯分數論”的洗禮,要改變長久以來所形成的價值觀并非易事。但改革已經啟幕,其中所涉及的都是今天中國教育必須解決的真問題,改變教育生態(tài)已迫在眉睫。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