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草案)》明確,中小學、幼兒園、醫(yī)療機構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fā)現家庭暴力情況或疑似家庭暴力情況的,須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未按規(guī)定及時報案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8月25日《長沙晚報》) “學校、醫(yī)院發(fā)現家暴不舉報或將擔責”,這一新聞昨日一經傳播,就立即成為熱門話題,有網友甚至用“民心所盼”來表達力挺之意。事實上,對家暴說“不”,近年來我國的法律一直在持續(xù)發(fā)力。比如,繼2001年的婚姻法首次明令禁止家庭暴力后,今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等四部門聯合發(fā)布的《關于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明確了知情人有權利和義務對家暴行為及時報案。此次,反家暴法草案進一步明確“發(fā)現家暴不舉報或將擔責”,無疑是在反家暴上的又一次法治發(fā)力。 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本應充滿溫馨,但卻被家暴傷得很深。一項最新權威數據表明,我國至少有0.81億個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約占全國家庭總數的三成,同時至少有10萬個家庭不堪家暴而最終解體,且90%施暴者為男性。家暴不僅使受害者身心備受摧殘,被加害者或受“家庭暴力文化”浸染的未成年人,也極易成為潛在施暴者。在以往的新聞報道中,我們不難發(fā)現,一些受害者包括未成年人因長期遭受家暴而心理畸形,甚至滑入犯罪深淵。比如上海56歲的施某不堪30年家暴,去年5月20日凌晨舉起鐵錘砸向熟睡中的丈夫張某,辯護律師稱她就是因“受虐婦女綜合征”暴發(fā)而犯罪。 家暴成為法治背景下的社會隱痛而難以祛除,原因何在?首先,受“家丑不外揚”舊觀念的影響,遭受家暴的家庭弱勢成員,大多寧愿獨自咽下苦和淚,也不愿意拿出法律武器求公道。此外,諸如精神暴力、經濟家暴等冷暴力,傷人于無形,維權不易,取證更難。特別是,在目前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中,尚無明文規(guī)定“對治家暴有責任的單位和責任人不作為將問責”,使得一些本來就奉行“對家事避而遠之”理念的單位和責任人,借“清官難斷家務事”之名,漠視家暴行為,直接導致一些家暴行為綿綿不斷,成為整個社會的隱痛。 “學校、醫(yī)院發(fā)現家暴不報案或將擔責”,無疑是治家暴的重要舉措。家庭弱勢人員中,無論是小孩、還是老人或婦女,遭家暴受傷后,除了求醫(yī)或上學外,大多別無其他的求助或逃避方法,因此最容易被學校老師及醫(yī)院醫(yī)生發(fā)現。在發(fā)現家暴方面,這些機構與個人具有明顯的職場優(yōu)勢,一則他們有機會與家暴受害者“近距離接觸”,二則均有責任保障學生或患者的身心健康。倘若他們對家暴“熟視無睹”的話,無疑是對家暴行為的公然縱容,也有悖其職業(yè)道德。 當然,反家暴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醫(yī)生、教師等專業(yè)工作者摒棄陳舊觀念,認識到家暴不再是“關上門的家務事”,更需要社會各方合力圍剿,協力遏制,久久為功。但是,用法治為家庭成員中的“弱勢人員”筑成安全網,無疑將是遏制家暴行為最持久最強大的力量。(屈金鐵) |
相關閱讀:
- [ 08-26]反家暴立法利于司法有效介入家暴
- [ 07-15]反家暴遠非一個驛站所能庇護
- [ 04-15]強制報告入法,反家暴不是私事
- [ 04-07]南京虐童事件警示“反家暴”急需出實招
- [ 03-11]反家暴不能留死角
- [ 03-06]反家暴新規(guī)體現法治的溫度
- [ 03-05]反家暴,法律撐腰更需法律普及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