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科技論文如何走出“造假”的泥潭
2015-11-13 15:57:04?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國際科技論文被視為一國科研實力的象征。然而,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志中的9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11月12日新華網) 中國百余篇國際論文輪番被撤,傷了中國學術界的顏面,同時也為以后中國科技論文的國際發(fā)表敲響了警鐘。被撤銷的論文其本身問題的確客觀存在,雖然相比于我國科研論文總數世界第二,撤稿是其中一小部分,但范圍之廣、影響之壞等問題不容我們小覷,不能因為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引以為戒是必須的,超缺補漏是必要的。 發(fā)表國際科技論文,往往被視為國家科研實力強弱的象征,更是向世界彰顯國家科研成就的實力。所以科技論文與科研事業(yè)一樣,有著非常嚴謹的要求,撰寫者必須要有相關科技領域獨到的見解和足夠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夠完成。 但是有些作者為求名利,在評職稱等這樣對國際論文數量有硬性要求的時候,自己完成不了或是完成不好,就尋找“槍手”代寫,這是赤裸裸的欺騙,更是對科技嚴謹性的褻瀆。 對于學術論文發(fā)表問題,筆者不持偏見態(tài)度,一方面可以通過論文發(fā)表,展現個人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們在相互的學習借鑒中可以少走彎路。但是對國際論文數量有硬性要求這點上卻不太認同,因為這樣容易導致發(fā)表論文的出發(fā)點偏頗,不利于展現真實學術水平和科研成果。 之所以有人選擇讓別人有償代寫、發(fā)表國際科技論文,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獲得工作的認可和職稱的提拔。國際科技論文發(fā)表的動機不純,作者的弄虛作假就成了順理成章的問題了。 另外,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是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組織,促進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fā)展,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促進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結合,反映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意見,維護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合法權益等是該會宗旨。除了要對違規(guī)的科技工作者查處外,應該對如何解決論文造假問題的根源著手,提前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此次中科協對論文造假者的處理態(tài)度非常堅決,這點無可厚非,但是筆者認為可能這樣的處理再早一點會更好一些。在筆者看來,有病吃藥、亡羊補牢是中國很多地方管理上的通病,不出事就皆大歡喜,出了問題就槍打出頭鳥,這樣的頭痛醫(yī)頭、腳疼醫(yī)腳是否能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只能是仁者見仁。既然不想把面子丟到國際上去,提前做好科技領域的學術論文進行國內初審,應該也是可行的吧!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