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學,說自己被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喂了藥;怕被爸爸打,費盡心思寫下四次被“搶錢”經歷;500元壓歲錢充Q幣,謊稱自己回家途中被搶劫;不想分手,說自己腦子里長個瘤……這些謊言,都是從福建廈門一些孩子的嘴巴里說出來的??戳颂嚯娨晞〉暮⒆觽?,謊言越來越精彩。(5月11日《海峽導報》) 天真、純凈,是孩子們應有的模樣;然而,擅長模仿學習的孩子們,過早地浸潤了成年人的功利和算計。在看得見的前臺里,他們通過悲苦敘事贏得了他人的同情;在不為人知的幕后,為了實現自己偏差、錯亂的利益訴求,他們成為“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的偽裝者。 在《娛樂至死》一書中,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全面剖析和批判了電視傳媒所主導的文化。他指出,在電視劇蒸蒸日上的時代,電視劇改變了公眾話語的意義和內容;許多公眾話題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即使是嚴肅的歷史也難免會遭受娛樂化的解構。在電視劇中,一些成年人在工具理性的裹挾下,為了達到目標不擇手段。這樣的戲劇化呈現,在增添電視劇吸引力的同時,也難免會對未成年人形成不良示范。 孩子們之所以熱衷看電視劇,就在于電視劇滿足了他們特定的精神需要。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逐漸移情到個人的興趣與私生活中;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就很容易產生一些失范行為,“孩子的謊言”就是其中的一種。如果任其“野蠻生長”,難免會給孩子精神世界的發(fā)育和建設帶來負面影響。 面對“孩子的謊言”,家長們不能一味地指責與批評,而是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不論是做錯事逃避懲罰,還是滿足自己的某種愿望,抑或想通過說謊獲得贊賞和認同,孩子們盡管采取了一種劍走偏鋒的表達方式,其利益訴求卻不容忽視。 “孩子的謊言”也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短板與不足。一位沉迷打游戲的初中生花掉了早餐費和零花錢,卻編造了情節(jié)生動的“被搶故事”,為何?說實話會被父親打,說謊言或許能夠“逃過一劫”。倘若對自己教育和引導能力有信心,家長又何必上演“棍棒教育”。 謊言就像肥皂泡,經不起陽光的照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謊言猶如精神家園的“雜草”,需要及時清除——生硬、粗暴地拔掉雜草固然立竿見影,卻難免會留下后遺癥;只有因勢利導,既尊重和回應孩子們正當的利益訴求,也對家長的教育觀念進行重塑和更新,當雙方形成良性互動,“孩子的謊言”生存空間才會越來越小。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