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中有個“子貢拒金”的故事說:
魯國法律規(guī)定:魯國人如果肯出錢把淪落異國為奴的同胞贖回,就可以從國庫領取報酬和獎金。這條法律使很多流落他鄉(xiāng)的魯國人因此得救,得以重返故國??鬃拥膶W生子貢從國外贖回來了魯國人,卻拒領報酬和獎金,因為他很有錢,愿意為國分擔??鬃訁s批評他,說:“子貢做錯了。從今以后,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仆了?!?/p>
孔子認為,看見落難的同胞施以援手,邦他贖回自己由身帶回國,就是一件善舉。國家給他報酬,讓行善者經濟上不受損失,精神上又獲贊揚。長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子貢“贖人拒金”提高了道德門檻,以后“贖人受金”者可能非但得不應有的稱贊,還可能會被指責:“為什么不能像子貢學習?!睘榱吮苊庑辛松七€要被指責,很多人就會對落難的同胞裝做看不見了,因為他們不像子貢那么有錢,或者他們不像子貢那么高尚。于是,子貢“道德飚車”的后果就是,淪落外鄉(xiāng)的魯國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所以孔子才批評子貢。
我們的宣傳部門,向來有“道德飚車”的傳統:做了好事還不行,還非得“不留名”;救人還不行,還非得“先救別人,后救自己的孩子”;送兒參軍還不夠,還非要父母重病瞞著孩子,為了讓他“安心報國”;努力工作還不夠,還非要不計報酬……
這些“道德飚車”的宣傳,達到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目的嗎?我看非但沒有,反而因為大多數人達不到這種超出常人的道德標桿,造成了三個惡果,一是“榜樣”的被孤立,因為做不到,只好不以他為伍。二是冷漠,你提倡的,我做不到,干脆不做。
更嚴重的惡果是,“超高道德”被小人利用來苛責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