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中國人不乏某些聰明才智,可是這樣的聰明才智似乎用錯了地方。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使得中國人的仿造能力特別的強,而創(chuàng)造能力卻出奇的弱智。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使得許多“山寨”產品大行其道,幾乎到了天下皆“山寨”的地步?!吧秸碑a品大行其道并不代表中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增強,而代表中國的模仿能力在提高。然而“山寨”產品畢竟是徒具其表的產品,其質量和品質都難以得到真正的保證。
“山寨”產品雖然契合了中國人的消費心理,但是也牽扯到許多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義烏生產的這個所謂的“戴安娜藍寶石訂婚戒指”,生產者為了避免侵權問題,在制造這些仿制品時,他都要求設計師重新設計。也就說生產者也知道假冒別人擁有知識產權的產品,是會被別人家追究法律責任的。于是他們在生產的過程當中,利用“擦邊球”在回避這種法律責任。
把過剩的精力投入到模仿別人產品上面去,一方面說明中國人創(chuàng)新能力的匱乏,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一些中國人并沒有把過剩的能力投入到正確的地方。媒體不要過于宣揚這種做法,不要讓某些企業(yè)淪落到孔乙己的地步“竊書不叫偷”。恰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管理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承耀所說:“要想擁有核心競爭力,打造自身的創(chuàng)新才是根本之策。”
盲目跟風一味仿造雖然也能占領市場,但是這樣的跟風仿造畢竟有一點不厚道,在商家知識產權的意識越來越強的今天,將來的跟風仿造的道路會越來越窄。(季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