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
她們身陷人際孤島
不宜簡單道德審判
眼球經(jīng)濟時代,這樣的新聞著實吸引人。20多名,相互介紹,賺取零花錢。公眾的道德優(yōu)越感又一次找到了高地。而預(yù)料之中,各種對于援助交際女的指責(zé),也紛至沓來。不過,在這樣熱鬧的聲音背后,我卻感到奇怪。因為從新聞上看,顯然,這群孩子從事援交活動已有一段時間。而在這當中,既未有過正義的使者,也未曾有過社會的干預(yù)。組團援交事件,學(xué)校與家庭教育雙重缺位。她們恍如置身于孤島之上,在這個海邊城市被遺忘,從而陷入社會意義上的人際孤島。
每一個個體,都不能脫離社會。女學(xué)生群體援交,我們真的好奇,它是如何脫離了家長、學(xué)校、警方的監(jiān)管?新聞報道中,有一個提法很有趣,稱這當中有一批孩子的母親是外來媳。事情的緣由,似乎借此可窺一斑。一個開放的城市,何來外來媳本地媳之分?本地人排外心態(tài)或許就是推動援助交際團形成的一劑添加劑。外來,是她們母親身上的標簽,而孩子則被外來這個標簽所裹挾,繼而被漠視與忽略。第一次開房,酒店沒有拒絕。第一次援交社會也沒有干預(yù)。群體以旁觀者的心態(tài),驅(qū)使她們集體漂泊進了這個海上城市的人際孤島。
回顧細節(jié),我們發(fā)現(xiàn),壓垮她們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許來源于她們的家庭教育。女學(xué)生援交團當中,1人家庭離異,1人為抱養(yǎng),4名則存在家庭溺愛與暴力。這些雖在整個團體中屬于個例,但我們有理由懷疑這樣嚴重匱乏與異化的家庭教育所能帶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yīng)。而這,或許就是她們困守人際孤島的最后推動力。因而,對于此事,我們應(yīng)當節(jié)制審慎地發(fā)表道德感慨。倘若我們真以某種狂歡式的心態(tài)將這群花季少女送上道德的“斷頭臺”,那么,這樣粗暴的輿論審判很可能會成為壓死她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 2011-11-09深思:女大學(xué)生爭嫁“豪門” 該“道德審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