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從政經(jīng)驗十分豐富的過來人,李光地非常清楚這種風(fēng)氣滋生蔓延的后果。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李光地親手訂立了一系列“家訓(xùn)”,目前可見的有《戒子孫》《本族公約》《同里公約》等。康熙五十六年,他奉召回朝,仍然放心不下,臨行前又訂立了《丁酉還朝臨行公約》。除此之外,在其文集中,尚有與上述“家訓(xùn)”在內(nèi)容上高度相似的一系列“箴文”,目前所見有《勸學(xué)箴》《惜陰箴》和《誡家后箴》。 在這一系列“家訓(xùn)”及“規(guī)約”中,李光地極盡循循善誘之能事。首先,他以極其豐富的人生和政治閱歷告誡李氏子孫及族人:“夫世無百年全盛之家,人無數(shù)十年平夷之運,興衰激極,存乎其人?!毕容吚鄯e下來的基業(yè)不可能成為后代長久的倚靠,并稱“吾生七十年間,所閱鄉(xiāng)邦舊家,朝著顯籍者多矣,榮華枯隕,曾不須臾,天幸其可徼乎?祖澤其可恃乎?” 其次,李光地也自知李氏家族在地方“根衍枝繁,人丁眾伙”,且因其在朝為高官之故,家族勢力日漸壯大,雖然他一再聲稱祖業(yè)不可倚靠,但其子孫和族人不一定能參透其中道理,從而將他的話語奉為金玉良言,因此他甘冒“刻薄之名”,只是盼望李氏子弟能在“閱世之久”后,“自知吾今日之言,是親愛之至”。 李光地這些肺腑之言因何會為他帶來“刻薄之名”呢?原因在于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諸多“家訓(xùn)”,多以道理服人,其中自也不乏類似李光地這樣的敦敦教誨,制訂“家訓(xùn)”的人也多以自身經(jīng)驗、閱歷和眼光,昭示子孫后代,期盼后人在人生發(fā)展上事半而功倍。但以效果言之,有些“家訓(xùn)”雖流傳甚廣,所涉道理光明正大,但對子孫后代的影響卻未必一定顯著。李光地所制訂的一系列“家訓(xùn)”“規(guī)約”中,除了循循善誘之外,還輔之以國家律法,甚至是以律法為依托。他聲稱,“凡再實之木,其根必傷,席蔭驕矜,衰落立至”“自今以往,有犯規(guī)條,我惟有從公檢舉,聞于官而與眾共棄之,不能徇私庇護(hù)”。身居高位而不為子孫族人徇私,嚴(yán)以律法,以普通人情常理論之,也難怪會有“刻薄”之嫌。 然而以李氏子弟而言,其家族聚居安溪湖頭(舊稱感化里)已“十有余世”,儼然成為一個大家族,且族中又出了李光地這樣一位高官,無形中已“澤被”眾人,以致“不類子弟”日眾,對于此種情形,李光地在教誨之余,輔以律法,甚至放出與其一代理學(xué)大師身份極不相稱的“狠話”,稱“爾不為吾惜名節(jié),吾豈得為爾愛身命”,并直接告知子孫族人越界行為的嚴(yán)重后果,“國憲有嚴(yán),亦必不爾寬也”,這些警示話語至今讀來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猶回響在耳。 就這樣,以教誨為先導(dǎo),以律法為依托,李光地的“親愛之言”一代代流傳下來,在今日的安溪縣湖頭鎮(zhèn),李光地故居幾乎是所有參觀者的必選,在故居建筑林林總總的展示品中,以李光地制訂的一系列“家訓(xùn)”為內(nèi)容的展示牌最為醒目,細(xì)細(xì)閱讀,認(rèn)真體會,人們可以從中獲取關(guān)于治學(xué)、處世、理政的諸多經(jīng)驗。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系列的“家訓(xùn)”展示牌,大多出自李氏后人之手,一代理學(xué)大師的人生經(jīng)驗及其傳承顯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作者系廈門大學(xué)歷史系副教授 水海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