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坊村支書李耕財(右一)與李日新(左二)等幾戶外省村民商議秋后耕地整理事宜。
李國棟家,戶口簿上明明蓋的是江西省黎川縣公安局的印章,家庭住址一欄卻寫著福建省光澤縣李坊鄉(xiāng)李坊村。與李國棟家相同情形的,還有6戶人家。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7月20日,我們走訪了這幾戶人家。
李坊自然村人多數(shù)姓李,李日新等7戶跨省村民也都姓李。從姓氏上看,幾戶人與李坊村李姓人家同根同源,這一點村民均沒有異議。據(jù)今年52歲的李日新說,他們的祖輩的確都是地地道道的李坊人,但到了他曾祖父那一輩,因躲避戰(zhàn)亂,幾兄弟攜妻帶子搬到了與李坊村交界的黎川縣厚村鄉(xiāng)三源村,一個叫下九臺的半山腰上。那里距李坊大約12公里,雖然安全,但山高田少,養(yǎng)家很難。而李坊村人少田多,不過田再多,既然已經(jīng)搬到外省去了,田肯定是不能帶走的。無奈之下,幾戶人就湊了些銀兩,把李坊村的大約50畝田買了下來。從此,幾戶人便過起了山上居住山下種地的生活。解放后土地改革時,李坊人還是把那50畝田,劃歸給了那幾戶外省的“李坊人”種。不過,從此那50畝地,也隨之改了“戶口”。
上世紀70年代,公路通進了李坊村,山下的面貌開始有了變化,可山上仍舊是羊腸小道,什么都得靠雙腳、雙肩。李日新他們很快意識到此地非久留之處。1980年,幾戶人一合計,又打道回府,從山上搬到了李坊村。那年,李日新剛好23歲。
下山后,正遇上改革開放,田和山都開始分戶經(jīng)營,李日新等7戶人的山、田,也被分到了戶上。大的政策、做法基本相同,只是這7戶人家的經(jīng)營權證蓋的是黎川縣人民政府的印章。幾十年來,盡管這7戶36人手持江西的戶口簿,但因同祖同根,與當?shù)卮迕癖舜碎g都能和睦相處。李坊村水、電、路、訊和水壩、渠道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是無償供他們使用,和李坊村民享受同等待遇。計劃生育、綜治等工作,也都由李坊村屬地管理。近幾年,7戶人相繼蓋了新房,他們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日常生活雖然不受什么大的影響,但因為李坊至今仍沒有直通三源村的公路,來往得爬20多公里的山,比如開會、選舉之類集體活動,還是讓李日新他們感覺到不方便。然而,令7戶人倍感“寄宿”外省艱辛的,還要數(shù)看病和孩子讀書。李日新等7戶人,去年開始參加了江西省新農合。平時看些小病都是在家門口的李坊鄉(xiāng)衛(wèi)生院,大病需住院的,也都是去光澤縣城醫(yī)院看。因為去黎川縣城看病,不僅路途更遠,而且沒有直達車,非常不方便。令他們感到頭疼的是,跨省報銷醫(yī)療費用比例很低。還有孩子讀書的問題,小學、初中都在李坊讀,路沒幾步遠但因是外省村民,得收借讀費。好在上學年起借讀費被取消了,但孩子上高中必須到黎川去讀,否則,無法參加高考。眼下,幾家人還有2名孩子在黎川上高中。
跨省村民同住一村,由歷史原因造成,大家雖然相安無事,但畢竟是“寄宿”省外,心里總覺得不夠踏實。采訪那天,李日新道出了心里話,他希望兩個省的有關部門,能協(xié)調一下,把他們換成福建省身份,過上無差別的李坊人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