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來自哪里?
群眾對文化消費的需求近乎饑渴,可大量文化創(chuàng)造力仍被束縛在缺乏活力的體制機制中
在外人眼里,遼寧文化體制改革的步子歷來不慢,如今為什么依然如此緊迫?
最大的壓力來自哪里?來自城市露天廣場風雨無阻,扭著大秧歌、唱著大合唱的市民,來自鄉(xiāng)間對二人轉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樂此不疲的農民。
2008年,遼寧地區(qū)生產總值達到1.35萬億元,文化產業(yè)增加值只有71.34億元,僅占0.5%。文化生產力的發(fā)展,遠遠跟不上物質生產力的增速。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剛到農村調研文化發(fā)展,問一位老農最關心什么,“掙錢唄!”“然后呢?”“看病唄!”“然后呢?”“治安唄!”“然后呢?”“上學唄!”……隨行的干部猛使眼色,怎么不說說省上干部想問的文化?老農憋到最后,才來了一句:“有錢了,樂呵樂呵唄!”
李剛后來在省委常委會上講了這個故事,領導同志全都會心地笑了。他進而引申:“富裕了追求文化消費,是一方面;反過來看,對千千萬萬還在追求富裕的群眾來說,信息的交流、知識的更新、文化的進步,可以大大加速他們致富的進程。對這一點,他們自己也許還意識不到,但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人民政府,沒理由無所作為?!?/p>
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成為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中國更上層樓的艱巨任務??墒?,眾多文化部門,眼下還不足以當此大任。
營口市評劇團、青年京劇團和歌舞團有在編演職人員179名,這些年的演出收入以每年20%的幅度遞減,2008年“三團”收入總和僅為34.4萬元。演一場大戲,主要演員有時光化妝卸妝就耗時4個小時,但“只能得到10塊錢的演出補貼,每個月只能拿到1300多塊工資”。
有些文化產品花了巨資,卻遠離人民群眾,在演出市場壓根兒看不著。有人稱之:“政府是投資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得獎是根本目的,倉庫是最終歸宿?!?/p>
還有各種報刊,大都靠單位訂閱和郵局發(fā)行;大部分省市級黨報要靠自辦晚報、生活類、都市類報來改善經營狀況……
身處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huán)境,而許多文化創(chuàng)造力仍被緊緊束縛在缺乏活力的體制機制中。面對此情此景,“你睡得著覺嗎?”遼寧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江自問自答:“反正我睡不著?!?/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