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電視臺 阮根城:“接地氣” 讓新聞有靈氣
m.uplandwellness.com?2011-12-22 11:30? ?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有人說得好,“做一名合格的編輯記者,要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蹲在田間地頭找感覺”?!翱磫栴}要用歷史的眼光、發(fā)展的眼光,要從實際、國情出發(fā),新聞工作者不能只架天線,更要在小基礎(chǔ)接好地氣”。 源頭有活魚,基層天地闊。“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 讓新聞變得更有生命。如果不是這次下基層的活動,我可能無法真正體會到紅廟嶺垃圾填埋場工人鄭貞良的艱辛;可能無法真正理解內(nèi)河保潔員鄧丑六的那份堅守;可能無法想像高壓巡線工人馮振波他們翻山越嶺的執(zhí)著;還有認識鄉(xiāng)村醫(yī)生楊英敏,為流浪人員尋找回家路的黎本宣……他們都是我們身邊最真實的感動。 “知屋漏者在宇下”。走基層,讓我感觸頗深。只有到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去傾聽民聲,了解民意,才能讀懂鄉(xiāng)野百態(tài),激發(fā)情感的共鳴。那些帶著生活的體溫的文字自然就顯得生氣勃勃,打動人心。所以,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絕不是靠閉門造車抑或高高在上的空話套話堆積出來的。走基層,才是找到了根基,有了堅實的根基,寫出的新聞才是鮮活的,充滿靈氣,富有生命力。 走基層,讓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感動源于細節(jié)”。有細節(jié)的新聞往往更吸引人和讓人印象深刻。在采訪過程中,一本破爛不堪的筆記本、一件浸滿汗水的衣服、一曲樂觀的歌聲、一個簡單的動作……或許都能引起我敏感的神經(jīng),因為這里面往往蘊含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許和平是長樂一名郵遞員,祖籍臺灣,他身上帶著的“臺胞檔案”正是他多年來為長樂臺胞服務的記錄,這讓我找到了新聞的挖掘點。 其次,深入基層一線采訪將有效解決新聞線索缺乏問題,從而形成新聞采訪的良性循環(huán)。我們在實際采訪工作中,往往會遇到缺乏新聞線索,終日不知采訪什么去哪里采訪的難題。其實,我認為這主要是缺乏與基層各相關(guān)部門的聯(lián)系。試想,每周聯(lián)系一家單位,一年就是近50家單位,兩年、三年、十年……就算中間有些沒有鞏固單位,多年下來我們新聞的觸角應該是很廣泛。我們的新聞觸角覆蓋面廣了,那我們獲得新聞線索的機會相對也就容易多了。 再則,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我們所收獲的,絕非是簡單易行的“換位體驗”。通過與他們進行接觸,他們身上所具有的那種不畏勞苦、純樸、樂觀的態(tài)度也深深得感染了我們。所以,走基層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培養(yǎng)和錘煉新聞工作者形成一種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工作作風,群眾是新聞工作者的真正老師。 黃孝順是鼓樓區(qū)鼓東街道開元社區(qū)的一名殘疾人,可是讓我感到敬佩和感動的莫過于他曾經(jīng)獨自撐起了照顧老母親的重任。為了照顧年邁的母親,他自己發(fā)明了牛奶饅頭湯,每天用兩張椅子交替前行,直到母親跟前。這種孝老的精神不禁讓我感到慚愧,心靈仿佛經(jīng)過了一次洗禮。這些不是在辦公室簡單堆砌材料所能感受得到的,不是簡單的電話溝通所能及的。 當代著名新聞工作者范敬宜曾針對新聞界存在的不良作風作打油詩一首:早辭賓館彩云間,百里方圓一日還,群眾聲音聽不著,小車已過萬重山。的確,沒有根基的新聞,只能助長浮躁之風泛濫。除了走進基層,別無他途。一棵樹,只有扎根深深,更多地汲取水和養(yǎng)分,才能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煥發(fā)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人接地氣精神爽,基層風來滿紙香。 |
- 責任編輯:黃麗紅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