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禳毒除瘟之余增加了娛樂氛圍
元畫家王振鵬所作《龍池競渡圖》(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西晉的滅亡,北方人口的南遷,中原文化和荊楚文化進一步融合,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的楚地風俗已對全國各地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北方,雖然這一天仍籠罩在“惡日”的壓抑氣氛之中,但在南方水鄉(xiāng),尤其沅湘一帶、汨羅江畔,每年端午節(jié)都要舉行隆重的競渡儀式。據(jù)成書于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記載:“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為水軍,一自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當此之際,人們換上節(jié)日盛裝,扶老攜幼,拜祭屈子廟。祭畢就開始龍舟競渡。“飛鳧”“水軍”“水馬”等各色群龍一齊下水,一聲鼓響,槳蕩銀波,龍破碧水,船發(fā)似箭。兩岸觀者齊聲歡呼,助威吶喊,情景動人,熱鬧非凡。 北方無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競渡。但是把五月五日作為“惡日”的觀念卻是頗難破除。如《宋書˙王鎮(zhèn)惡傳》記載:王鎮(zhèn)惡就是五月五日生,家里人因俗忌諱想將其出繼人家,后來祖父王猛認為“昔日孟嘗君惡日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彼圆帕袅讼聛?。他生于惡日,就起名“鎮(zhèn)惡”?!侗饼R書˙南陽王綽傳》記載:北齊武成帝的兒子高綽生于五月五日辰時,被封為南陽王。后來他被人誣陷謀反而被殺,尸體在興圣佛寺放了四百多天后,人們收斂尸體時卻發(fā)現(xiàn)居然“顏色毛發(fā)皆如生時”。本來,像這種情況應從陳尸的客觀條件進行合理的解釋,可是當時人們只能從他生日迷信角度來解釋,認為五月五日生者其腦不壞,所以才顏色如故。 端午節(jié)的倒栽(災)葫蘆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zhàn)爭頻繁,人們飽嘗戰(zhàn)亂之苦,所以最重視的端午習俗莫過于“辟兵繒”了。用五色絲染練制成日月、星辰、鳥獸之形狀,上刺文繡、金縷,即叫辟兵繒,也沿襲漢代名稱為長命縷或續(xù)命縷。有的佩于胸前,有的綴于臂上,一可辟兵災,延壽續(xù)命;二可顯示婦女養(yǎng)蠶繅絲之功。不僅如此,當時人們還把這些東西作為珍貴禮品互相贈送。 辟兵是一個方面,惡日禳毒除瘟病也相當重要?!肚G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形,懸于門戶上,以禳毒氣。”或飲菖蒲酒。當時采艾頗有講究,要在五月五日雞未鳴時去采擷。早在先秦時期,艾就被采來作藥用,取艾葉制成灸條治病。古代有“歲多病,則艾先生”之說。因而它的藥理作用就被人們盲目夸大,認為艾能驅(qū)瘟除邪。用艾制成人形或虎形懸掛門上,也有剪彩為虎,上黏艾葉以隨身佩帶者。俗均稱之為“艾虎”。梁王筠《五日望采拾》詩中所道的:“長絲表良節(jié),命續(xù)應嘉辰。結(jié)蘆同楚客,采艾異詩人?!闭谴怂讓懻?。禳毒氣的另一方法就是飲菖蒲酒。菖蒲具有性溫味辛的特點,能開心竅,祛痰濕,對治風寒傷肺、胃病均有較好療效。飲菖蒲酒對預防夏令外感病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漢代荒誕迷信的避惡“桃印”,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仍十分盛行。北齊魏收《五日》詩中:“辟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即是指此事。究竟有無功效,就無法考證了。 這個時期,端午節(jié)還出現(xiàn)了不少娛樂活動。據(jù)《荊楚歲時記》所載,在端午“荊楚人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边€有玩鳥、訓鴝鵒習俗?!按嗽馒z鵒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養(yǎng)之。必先剪去舌尖,以教其語也?!冰O鴝究竟是何鳥類,依典籍所解,就其能為人言來講,即今之八哥類。《獨異志》記載:晉代桓豁鎮(zhèn)荊州時,有一位參軍五月五日采得一鴝鵒鳥,剪其舌教學人語。經(jīng)過一年多訓練,有一次宴會上,桓豁取出鴝鵒令學人語,賓客滿座,學誰像誰。有一客人鼻部有病,鴝鵒便飛入甕中學其語,極為相似,舉席皆大笑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