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外一些媒體紛紛提出“中國模式”論,有的還認為“中國模式”優(yōu)于“美國模式”,可供發(fā)展中國家示范。國內有些人也在談論“中國模式”。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的提法比“中國模式”的提法好。
特色論與模式論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發(fā)展戰(zhàn)略思維方式。模式論就是確定事物的標準形態(tài),一味模仿,全盤照搬,守成不變;特色論則是從本國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自我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展。前者為形而上學,后者才合乎辯證法。我國在漫長的革命與建設進程中,凡堅持模式論就遭挫折與失??;凡堅持特色論就能順利與成功。革命年代,有人要求照搬俄國革命模式,提出“為100%布爾什維克化而奮斗”,結果革命力量遭到近乎100%的摧殘,幾乎全部失敗。后來毛澤東等提出反對教條主義,主張把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特色論,創(chuàng)造了新民主主義理論,使中國革命走上勝利的坦途。新中國成立后,又因照搬蘇聯模式,搞高度集權和計劃經濟,結果遭到嚴重挫折。鄧小平堅持特色論,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理論,堅持改革開放,對外國一切有用的東西,不是照搬而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進行吸收再創(chuàng)新。結果僅30多年,中國面貌就發(fā)生如此巨大變化。因此,中國成功的經驗,實在是摒棄模式論,堅持特色論的結果。所以,我們從來不贊成別國照搬我們的經驗。若非要將其稱之為“中國模式”,那就是中國不追崇模式的“模式”。
總結我國30多年改革發(fā)展史,最寶貴的經驗,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條正是反對模式論,堅持特色論的偉大成果。我們放棄蘇聯模式,又放棄以階級斗爭為綱模式后,向西方學習一切有益的東西,除科學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外,還包括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民主法治等。但我們反對全盤西化,反對照搬西方的各種模式,而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fā),有條件、有選擇地吸收其有益的成分,并同我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進行吸收融合再創(chuàng)新,為我所用,表現為中國特色。
模式論與特色論差異至少表現為三方面:第一,特殊性與普遍性。特色論強調特殊性;模式論卻夸大普遍性,認為自己的“模式”放之四海而皆準。第二,變動性與永恒性。特色論認為事物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任何思想、體制雖有相對穩(wěn)定的階段性,但本質上卻是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的,這樣才能保持時代特色。模式論則把某種模式,當成永恒不變的固定模式、終結狀態(tài)。第三,多樣性與一致性。特色論認為,世界政治上應是多極的,文化上應是多元的,人們的生活應是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這就是“和而不同”的和諧世界。模式論則認為世界應統(tǒng)一為一種模式,因他們重視一致性。由上可見,我們在理論上應當保持清醒,堅持特色論,強調“中國特色”。(作者為十屆全國人大常委、北京市政協原副主席)
- 2010-04-09教育均衡不妨從教師流動始
- 2010-04-09大換崗,教育公平的突破口?
- 2010-04-09何民捷:謙虛是搞好學習的前提
- 2010-04-09機構定編要嚴格“數字標準”
- 2010-04-09胡錦濤: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