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自5月起推行市級機關公車改革,市局(副廳)級以下一律取消專車。與此同時,杭州市向公務員發(fā)放“車貼”,“車貼”根據級別分9檔,最低每月300元,局級干部2600元。(本報昨日12版)
在公車改革上,杭州不是第一個,甚至都不能勉強算第一批“吃螃蟹”的城市。
2004年關于南京市實行公務用車改革的消息見諸媒體,引發(fā)的輿論反應可比現在熱烈多了。輿論關注的焦點亦不過在于:相當部分公務用車,本來屬于違規(guī)用車、不必要用車,全部以車貼形式“贖買”是否合適;拿了補貼,是否就真的不用公車了,是否會補貼照拿、公車照用;以行政級別為發(fā)放補貼的標準是否合適,真正出于公務需要,是普通辦事人員需要更多補貼,還是級別更高的領導干部需要更多的補貼;比之于直接發(fā)放現金補貼,是否還有其他形式的補貼更有利于實現公平正義,更有利于杜絕浪費。叫好聲有,往往這樣說:盡管補貼總金額龐大,終歸比公車浪費總額少多了,但叫好聲成立的前提,亦終歸是改革落到實處,不會補貼照拿、公車照用。
現在,杭州市推行市級機關公車改革的消息傳來,輿論反應,依然與5年前相似。
不禁想問一問,5年已經過去,南京市的公車改革究竟怎么樣了?南京市的公務用車現狀,究竟有沒有變化?相關改革措施都取得了怎樣的效果?具體來說,比之于5年前,公車數量減少了還是增加了?含現有公車支出與補貼總額在內的涉車總支出是減少還是增加了?即便涉車總支出減少了,整個行政支出總額是否隨之下降了?如果沒有,便可能有相當部分涉車支出以其他其名義走了賬。在改革過程中,陸續(xù)發(fā)生了哪些問題,針對具體問題,都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媒體積極跟進,誠然是上述結果被眾人知情的前提條件之一。然而,切合現實國情來說,最重要之前提,還在于政府能否充分尊重公眾知情權,愿意積極主動地披露相關信息,以更好地接受公眾監(jiān)督。這不僅有利于相關改革工作在一地一市的推進,更足以為其他地區(qū)和城市的相關改革提供最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然而我上網反復搜索,卻只是偶然發(fā)現有一則實質性的后續(xù)信息,也已是2007年的舊聞了。該新聞說在該市玄武、白下、鼓樓、棲霞四區(qū)率先推行“公務交通卡”,逐步告別原有的公務交通費現金發(fā)放方式,力促“車貼”真正“??顚S谩?。(《江蘇經濟報》2007年12月22日)
縱然如此,單純在技術層面上,不再發(fā)放現金補貼,而換用不能兌換現金的“公務交通卡”,終歸也是不壞的選擇。而杭州市這次卻沿襲南京市5年前的做法,完全以現金方式發(fā)放補貼,尤為使人遺憾。
俗語謂:有始有終,重要的并不是相關改革是否開了頭,而是改革在怎樣進行、怎樣發(fā)展,是往好的方向發(fā)展,還是往壞的方向發(fā)展。南京市實行公車改革也好,杭州市或者其他城市實行公車改革也好,但愿相關信息,不會永遠只是在公眾眼前開個頭,然后就徹底隱藏在云霧中,使公眾失去了參與、推動、監(jiān)督的機會。
一旦失去了公眾的參與、推動和監(jiān)督,便很難保證改革不深陷入“黃宗羲怪圈”,縱能收效于一時,卻終不免“曇花一現”或者“人走政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