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去的價格,通過市場調節(jié)可以再降下來”,銀川的宣示和實踐,提供了一個審視公共產品定價機制的新視角
這幾天,寒潮席卷中國。漫天冰霜中,下面這條消息,讓人感到一絲暖意:“今年銀川的供暖價格下調了?!?/p>
此次供暖價格下調是煤價回落所致。有漲有 跌,這本是價格行情的正常表現。人們的“過度反應”,尷尬地反映出這樣一個現實——需求剛性導致壟斷性公共服務行業(yè)的價格剛性,聽證會往往是“聽取漲聲一片”,而以價格聯動形式降價的,并不多見。
去年煤價上漲時,供暖價格上調,曾讓銀川人一度難以接受,因為人們不信價格還會隨市場波動降回來。從這個層面講,“上去的價格,通過市場調節(jié)可以再降下來”,銀川的宣示和實踐,提供了一個審視公共產品定價機制的新視角。
事實上,花樣繁多的價格聯動,公眾并不陌生。但此前多是一些企業(yè)打著“與國際接軌”旗號,演繹“快漲慢跌”式聯動。水、電、氣、公交票價等,莫不如是。這樣的“聯動”雖說人們已見怪不怪,但其存在并不意味著合理。這些產品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政府必須力保其民生保障屬性,兼顧公益訴求。
真正遵循市場規(guī)律,尋求企業(yè)與公眾利益間的平衡點;企業(yè)運營成本透明化,嚴格進行成本監(jiān)審;在能源價格波動時,舉行調價聽證會;控制成本、廣納民意,政府、企業(yè)與民眾形成良性互動——只有這樣,不管是“漲”還是“跌”,才不會是一筆糊涂賬,才能有足夠的說服力。
銀川供暖價格調整的另一亮點就是,決策聽證不走過場。聽證會成為“聽漲會”,多因決策程序被懸置的行政慣性所致。聽證會不能只有政府和企業(yè)的聲音,聽證結果若只能作為政策的附件,而不能影響決策,這有限的“民意”搜集,不過只為民眾留下了付費的選擇,且只有“更貴”和“最貴”兩個選項。決策若無有效的民意參與,就會導致公共責任缺失,公共利益自然難以得到維護。
提供優(yōu)質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能。在涉及公共產品的定價時,在能源價格出現波動時,政府不僅要有科學的成本核算,考慮企業(yè)經濟利益,同時更應兼顧公益,特別是社會的承受能力,確保供暖價格的良性循環(huán)。在這個意義上,“即使只有0.1%的遺留問題,也要用100%的努力去解決,要保證讓全市居民都能溫暖過冬!”銀川市的表態(tài),折射出了這樣的理念:讓公共產品價格真正遵循市場規(guī)律、體現公共責任,讓公眾在經濟和氣候的寒風中感到來自心底的溫暖。
- 2009-10-26拍賣公共產品“淘金” 該縮手了
- 2009-08-08公共產品價格調整不該是“利益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