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有媒體以《首善陳光標虛實之謎:高調慈善的利益》為題,質疑陳光標承諾所捐的項目多摻水,而作為其事業(yè)之本的江蘇黃埔項目也陷入經營困境。陳光標通過微博回應,稱報道嚴重歪曲了事實,并通過視頻展示捐款證明。(《新京報》4月24日)
陳光標可能未曾預料到,尚未掙脫“暴力慈善”的陰影,新一輪更為猛烈的質疑便接踵而至。對此,向來執(zhí)意“高調”的陳光標,第一時間選擇以鏡頭方式回應,并公開捐贈情況。單就形式而言,雖然這樣的報道多少會令陳光標有所不適,但以慈善發(fā)展的大趨勢來看,輿論的深度介入,有助于“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之所以這樣原本有益的互動,未能在雙方建起一座彼此信任的友誼橋梁,雙方對事實真相認同存有差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我們的慈善文化,特別是慈善法律體系長期缺失下的無序化彰顯。
對于“陳光標”這三個字,很多人是因為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陳光標自發(fā)帶領120名操作手和60臺大型機械組成的救援隊千里救災。那時的陳光標,呈現在公眾眼前的是“簡單而又真實”,看不到什么修飾。幾年來,陡然闖進慈善界的陳光標,聲名與日俱增。
可以講,今時今日的陳光標,已經不再是兩年前那個自發(fā)抗震救災的民間人士——早已上升為公眾知名人士。正是由于他的高調,這種上升勢頭更加迅猛。
作為一種對慈善文化的不同解構,對陳光標的言行可以爭論,但似乎不應指責。不過,作為慈善界的公眾人物,質疑從來如影隨形,這也是開放社會的一種尋常生態(tài)。哪怕蓋茨與巴菲特這樣的慈善“大佬”,其“裸捐”建議一經祭出亦并非只有叫好聲,其間既有輿論包括學者的大膽質疑,更不乏歐洲同仁們的堅決反對。同理,作為知名人士的陳光標,被質疑自然在所難免。
相比之下,像蓋茨和巴菲特這樣的慈善家,之所以鮮見捐贈數額等質疑,是因為在完善的慈善法律體系下,法律的強勢在位,已自動為他們排除諸多嫌疑。美國絕大多數州都規(guī)定,慈善機構必須向州首席檢察官提交年度報告,首席檢察官還可以代表公眾對觸犯公共利益的慈善機構提起公訴。而且,任何美國公民都可以到慈善機構查閱賬目(《國際先驅導報》2010年8月25日)。此外,美國有不少獨立的評級機構會對慈善組織資金運用情況、慈善資金用途和日常運作經費比例等進行評分,為捐贈者提供參考。這意味著,慈善無法擺脫競爭壓力。
不能不說的是,雖然我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勢頭喜人,但時至今日,作為慈善活動行為規(guī)范的“慈善法”依舊未能浮出水面。在法律缺位的總體現實面前,一方面是有志于慈善事業(yè)者受制于人言可畏,難以順利施展愛心抱負;另一方面社會大眾也難以借助制度規(guī)范,方便了解慈善家的所作所為。
至于陳光標,在尚需更多事實佐證的眼下,當然不應草率予以指責或者褒揚。倒是覺得,經過幾年摔打磨煉,陳光標或可嘗試開啟國內慈善透明的先河,畢竟公開相關信息不會有什么特別的技術難度。再者,如此何嘗不是其津津樂道的“高調”,也必然贏得更多人的尊敬,進而推動國內慈善文化向前發(fā)展。
?
- 2011-04-13該不該讓陳光標們的善行自行前進
- 2011-03-22陳光標“暴力慈善”可取嗎?
- 2011-03-22陳光標善舉可贊,但“暴力”就免了吧
- 2011-03-21“低調”的雷鋒和“高調”的陳光標“異曲同工”
- 2011-02-28反思陳光標的臺灣之旅
- 2011-02-18樂見對陳光標式慈善的“暴力”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