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同江西宜黃被拆遷戶自焚的一幕,前日再現(xiàn)湖南株洲。4月22日上午,58歲被拆遷戶汪家正站在自家樓頂點燃身體自焚。(南方都市報4月24日)
面對不公和憤怒,布衣平民只剩下自我傷害甚至自焚來抵抗,這是何等的悲憤和無奈。
而就在自焚前,挖掘機已將沉重的大爪伸向拆遷房,周圍早就安排好了執(zhí)法人員、消防員和醫(yī)護人員,似乎一切都在等待自焚開始。這更像一場公開的較量,就看屋頂上的汪家正敢不敢真的自焚。當生命被以這樣的較量推上絕望和死路時,到底是怎樣一種行政的強大力量彌漫于社會。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這是戰(zhàn)國策《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對唐睢說的話。意思是老百姓表達憤怒的方式不過是脫下帽子,光著腳,用頭撞地而已。當時秦王想得到安陵君的封地,想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換取方圓五十里,安陵君認為是祖業(yè),不干,并派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的話語中飽含藐視,個體的抵抗不過如此,不足掛齒。而這一思路卻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的拆遷官員和執(zhí)法人員腦中,以自認為無比正當和宏大的發(fā)展,換取個體的權(quán)利,還要將個體因權(quán)利被踐踏而起的憤怒踩在腳下。株洲征地拆遷指揮部甚至網(wǎng)上公開回應(yīng):“這部分人當中有的為了達到個人目的,到處散布謠言,浮夸事實真相,制造各種矛盾,干擾破壞征地拆遷工作。”用辭上無不顯得極度正義,因為依靠的是權(quán)力和政府。
對于“布衣之怒”,一些地方政府很容易采取暴力方式解決,阻止他們表達憤怒的權(quán)利。而災(zāi)難往往就產(chǎn)生于這一解決問題的方式中。當個體的憤怒得不到舒緩,一旦這種憤怒被激發(fā)后,就很容易釀成悲劇性爆發(fā),這就是唐睢所說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比如,2008年的楊佳襲警案,還有近年來接二連三發(fā)生的拆遷自焚。這樣的憤怒,如果得不到有效地緩解,更容易形成群體性聚集和爆發(fā),那更是我們不愿看到的結(jié)果。
問題的關(guān)鍵,是如何給“布衣”們喘氣的空間,如何化解這種積聚的社會心理能量。權(quán)力,是最好最重要的鑰匙,如何克制自身的惡,以實現(xiàn)社會的公正。
就在株洲的汪家正保不住自家房子的時候,上周,香港一名66歲的老太卻逼停了港珠澳大橋。汪家正按3000一平米補償,也不過180萬,而逼停大橋后造價或增5億。這之間的差距并不是金錢的數(shù)目,而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途徑。
我們一直倡導公眾要采取合法的方式積極維權(quán),但通過合法的方式能否真正維護權(quán)利才是真問題。一個香港老太,并不比其他人的法律知識多,而是社會確保了法律面前真正的人人平等,不管訴訟和被訴訟方是政府還是富豪,是名人還是平民。在法律的框架內(nèi),“布衣”的憤怒有了表達的空間,有了緩解的通道,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而不至于悲劇性爆發(fā)。正如香港老太的代表律師黃鶴鳴所說:“基層市民可以通過制度挑戰(zhàn)政府決定,從而避免了居民上街抗爭爆發(fā)更嚴重的沖突?!?/p>
這句話,值得株洲征地拆遷指揮部多想想,更值得所有習慣以強拆掃平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障礙的地方政府想想。新的拆遷條例廢除了行政強拆,而代之以司法強拆,但顯然,株洲的這起自焚表明,條例的這一變化似乎更多地只像是個文字游戲,在地方政府眼中,強拆的實質(zhì)并沒有任何變化。法律和條例被弱化到這樣的地步,“布衣”的憤怒自然只剩下悲壯地表達。
- 2011-04-25“株洲自焚”緣于行政強拆借“司”還魂
- 2011-04-25司法強拆為何阻擋不了自焚
- 2010-09-20宜黃自焚事件“催生”新《拆遷條例》
- 2010-09-20宜黃自焚暴露地方政府應(yīng)對危機的弱點
- 2010-09-14主張公民權(quán)利不能總靠自焚
- 2010-09-13自焚抗拆遷悲劇何時了
- 2010-04-28活人自焚和千人下跪的區(qū)別
- 2010-03-31陶氏父子自焚 燃燒的是政府信用